【回歸20載・歌舞昇平】回歸首年慶祝僅花900萬 廿周年花71倍?
主權移交廿載,政府大灑6.4億元舉辦超過900多項慶祝活動,但活動「湊數」、「大花筒」等質疑不絕。
1998年回歸一周年,當時政府只花900萬元辦3項大型活動。到底慶回歸何時開始大搞?是否必然「逢五、逢十要大搞」?
有學者分析,慶回歸活動愈搞愈多,反映北京認為香港人心未歸。
回歸一周年:僅3項官方活動涉款900萬
1998年本港首次慶祝回歸,當時港府舉行3項官方大型活動:會展升旗儀式、紅館文藝匯演,以及會展慶祝晚宴。3項活動開支僅900萬元,由多個政府部門分攤。另外,臨時區域市政局舉辦「康體嘉年華」,開放67個康體設施供市民免費使用。
活動「湊數」始於回歸五周年
2002年回歸5周年,當時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後,社會氣氛低迷,經濟未有起色,政府面臨龐大財政赤字,更削減公務員薪酬。不過,當時政府縱然「手緊」,仍不忘舉辦約188項慶祝活動;為減低開支,政府呼籲商界贊助,慶祝活動亦以慳儉為主,減少不必要的鋪排。
不過,當時的慶祝活動和現時相似:中學生參觀工業貿易署、清潔香港展覽、科學園揭幕禮等難以與慶回歸扯上關係的活動,卻被列作慶祝活動,甚至連地區排球比賽也將男、女子組分作兩項活動計算,結果被嘲「辛苦砌足『一發發』」。
回歸十周年:成立慶典辦大搞特搞
2007年可說是香港最和諧的一年:特首民望高企、普選特首有望、北京奧運即將舉辦,港人對北京信任程度創新高。
當年政府向區議會撥出逾2,400萬元資助地區團體,共舉辦800多項慶祝活動。政府更成立慶典籌備辦公室,邀請坊間團體申請成為認可慶祝活動。時任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解釋,內地官員對慶祝回歸抱高期望,加上內地官場傳統逢5、10周年都會大事慶祝,以取完滿之意,故十周年活動規模媲美97年。
林鄭:廿周年活動要比十周年大型!
今年適逢回歸20周年,政府再次成立慶典辦,廣邀團體舉辦認可慶回歸活動,又向區議會加碼撥款大搞「接地氣」活動,涉及逾800個項目。時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去年底曾揚言,廿周年活動要比十周年更大型。
結果每年盛事如七人欖球賽、渣打馬拉松、以至地區小型活動如清潔「三無」大廈、標語創作比賽等,均成為慶回歸活動的一部份。連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也曾質疑,不少慶祝活動難與表達出慶回歸之意。
學者:港人人心未回歸 主權直入民間提醒
為何香港慶回歸活動近年愈搞愈多?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少強認為,現象反映北京認為香港人心未歸。
他指出,北京需用盡所有渠道,才能令港人主動積極認同中國。不過,港人經歷兩次金融風暴後,港人質疑「香港在中國管治下可繁榮安定」的說法。另外,2003年23條立法、2012年國民教育等事件引起社會反彈,影響港人對「一國」的認同。
因此北京軟硬兼施,除了「一國兩制」白皮書外,亦要透過慶回歸活動、金牌運動員訪港等懷柔方式籠絡人心。
張少強補充,港英時代也設有英女皇壽辰假期,提醒港人英國是宗主國,但當時只是循例放假,未有大肆慶祝。相反,目前北京擔心香港局勢失控,故加大慶回歸活動力度宣示主權,但問題是港人未必接受,甚至可能出現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