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入伊院紀錄載氧氣樽曾無氧 院方稱僅記家屬報稱 隔3年難查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明愛醫院11月發生涉及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醫療事故,一名男病人其後死亡,原來涉及氧氣樽問題的公院事件或非單一,2020年伊利沙伯醫院發生一宗氧氣樽無氧「疑案」。

一名九旬老婦的女兒近日憶述,母親2020年1月因病入伊院急症室,到達後她叮囑護士,母親需供應氧氣協助呼吸,她與外傭之後離開用膳。回到急症室發現母親滿頭大汗,拿開氧氣機鼻導管發現無氧氣供應,遂告知醫護進行急救。惟其母12日後因肺炎離世,醫療紀錄有病人氧氣樽一度無氧的記錄。

因疫情體諒公院須集中精神抗疫,女兒今年始向醫管局投訴及向社區組織協會求助,並透過傳媒公開事件。不過,就有關個案伊院回覆《香港01》指,醫療紀錄提到病人氧氣樽一度無氧只是「如實記錄病人家屬當時報稱」情況,並因事隔三年職員無法憶述事件,無法核實投訴人所指問題,因此事件不涉及醫療事故。

社協幹事彭鴻昌認為,伊院說法不合理,批評急症室當時有責任紀錄病人情況如實紀錄,內科部門亦應是在已核實情況才紀錄下來。家屬明言對伊院回覆感不滿,會向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提出上訴。

死者女兒:多次叮囑護士母親需要氧氣供應

96歲金婆婆因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長期使用氧氣機協助呼吸,在2020年1月14日因尿片有血跡,女兒阿花(化名)決定召喚救護車送媽媽到醫院檢查。阿花憶述,到達伊院急症室後多次叮囑護士,其母親是需要氧氣供應;護士遂為金婆婆安排氧氣樽,以鼻導管輸入每分鐘2度的氧氣,幫助她呼吸。她與外傭亦一直陪伴在旁,過程沒有醫護前來檢查氧氣樽,而當時金婆婆未有異常,血含氧量當時為97%。

不過,直至晚上8時多,她與外傭外出用膳,一小時後回到伊院,就發現母親已滿頭大汗,「搵到佢時佢塊面好紅下,成面成頸都係汗,同埋開始索氣。」她與外僱當時隨即幫母親抹去汗珠,期間拿開鼻導管時發現無氧氣供應。

一啲氧氣都無,(當時反應是)點解會咁㗎?
死者女兒阿花(化名)
阿花(化名)憶述事件時一度落淚。(黃浩謙攝)

入院12日後肺炎持續惡化離世

金婆婆入住內科病房後,需要用到每分鐘15度的氧氣急救,血含氧量才上升至92%,而自此亦一直需要配戴氧氣面罩。不過,金婆婆情況持續惡化,最終在1月26日、即入院12日後因臨床情況及肺炎持續惡化離世。

惟伊院回覆時指,檢查氧氣樽情況並非醫療紀錄中常規紀錄項目,故未能證實曾否出現氧氣樽供氧問題,因此事件不涉及醫療事故。(資料圖片)

伊院:醫療紀錄只是如實記錄家屬報稱 非醫護人員判斷

阿花早前向醫管局投訴事件。惟伊院回覆時指,內科的醫療紀錄雖有提到病人氧氣樽一度無氧(found oxygen tank empty for unknown period),但只是如實記錄病人家屬當時報稱的情況,並非醫護人員作出的判斷;院方亦指,由於檢查氧氣樽的情況並非醫療紀錄中的常規紀錄項目,而事隔三年職員亦無法憶述事件,因此院方無法核實投訴人所指急症室氧氣樽的供氧問題。

死者女兒:冀公院集中抗新冠故無即時投訴

阿花表示,不明白為何檢查氧氣樽的情況非醫療紀錄中的常規紀錄項目,因現時醫院在轉送病人期間有清單以檢查氧氣樽的容量,「點解佢喺嗰度(內科)又係病人,𠵱度(急症室)又係病人,佢有咁嘅招待(有清單要檢查),𠵱度又無㗎呢?」她又指,要職員憶述事件不合理,認為當時的職員本應將相關紀錄寫在醫療紀錄上。

死者女兒感醫管局玩「文字遊戲」

她解釋三年後才向醫管局投訴,是因為當時正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希望可以讓公院集中抗疫,但沒想到等候三年竟會迎來如此結果。她批評醫管局是玩「文字遊戲」,目的是希望保護自己形象,「以為病人好蠢,指鹿為馬。」她又斥醫管局不負責任,令人不相信局方是有決定減少類似的事件發生,而相關回應更是對人命的輕視,「折磨病人、亦折磨病人嘅屋企人。」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認為,伊院說法不合理,因家屬的指控些涉及病人安危,內科部門亦應是與急症室相討下,並核實情況才紀錄下來。(黃浩謙攝)

社協彭鴻昌稱伊院說法不合理:理應核實才記錄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認為,伊院說法不合理,因家屬的指控些涉及病人安危,內科部門亦應是與急症室商討下,並核實情況才記錄下來,「家屬講咁多嘢,點解就係𠵱樣嘢有紀錄低呢?」

家屬將向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提上訴

他亦指,急症室當時有責任紀錄病人情況如實紀錄,如事件屬實更應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報告事件。不過,在今次事件上,其急症室醫護僅提到病人有氣促,沒有談到背後原因,此可能會影響日後的治療,「有無缺氧對之後點醫可能會有好大分別。」死者家屬稱會向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提出上訴。

呼吸系統科專科盧浩然醫生表示,一般而言,對慢阻肺病的病人而言,缺氧可以有不同因素,如病情惡化時「有無比氧,抖唔到氣都會發生」,但如果突然沒有氧氣其血含氧量一定會迅速下降,「你諗下本身都要借錢渡日喇。」

不過,他表示,難以透過病人出現氣促,以推斷病人沒有氧氣供應多久,因相關病人已適應了低氧的環境,「正常人低過90%已經好唔舒服,但佢哋可能80%都可以無咩事。」

家屬另質疑搶救轉用高氧致二氧化碳積存影響病人

此宗「疑案」家屬另一質疑是婆婆入院前肺片清晰,而伊院在搶救過程時,經面罩提供15度的氧氣急救,或會引致病人出現二氧化碳積存問題,甚至可致肺炎死亡。女兒阿花(化名)指出,母親入院前肺片清晰,並引述有醫學意見指,使用15度的氧氣急救或會引致病人出現二氧化碳積存問題,並致及後肺炎死亡。

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一般而言,呼吸中樞主要是透過不夠氧氣及二氧化碳高刺激呼吸,而由於慢阻肺病令呼吸中樞已適應二氧化碳堆積,故依賴不夠氧氣來刺激呼吸。他續指,如突然給予高濃度的氧氣,則會令到呼吸中樞消失了缺氧的刺激,從而令到患者呼吸節奏較慢,有機會導致二氧化碳積存機會。他表示,15度氧氣對慢阻肺病而言濃度或太高,認為如要給予高濃度的氧氣,應改以呼吸機協助調整病人呼吸。

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不評論個別個案。(資料圖片)

有不願具名的呼吸系統專科醫生認為,醫生提供15度氧氣急救雖略高於安全限值,但在病人病情惡化初期使用高濃度氧氣是適當的。他又指,醫生其後亦有使用呼吸機治療,此有助改善患者呼吸情況。

呼吸系統科醫生盧浩然亦解釋,一般而言,二氧化碳積存問題可以是由慢阻肺病,亦可以因為高濃度氧氣急救造成,「是雞同雞蛋嘅問題。」他認為,如果在急救情況下使用15度氧氣是合適,因病人情況可能已很差,未必有時間可以予醫生慢慢適整合適的氧氣濃度,最重要是有否在情況穩定後慢慢下調。他亦指,出現肺炎可以有不同因素所致,包括本身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肺功能本身不好等因素。

伊院:病人離世與在急症室曾血氧飽和度下降沒直接關係

伊院回覆指,醫護一直密切監察病人的情況及提供合適的治療,並指經檢視有關臨床資料後,認為病人離世與她在急症室曾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