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研究指6樣本工業反式脂肪酸超標 酥皮湯酥皮超標逾兩倍
人體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會增加患冠心病風險,部份氫化油是工業產生的反式脂肪酸的主要膳食來源,政府已立法在下月1日起,禁止在本地食品供應中使用部份氫化油。
食物安全中心分析149個從主要食品雜貨店及受歡迎食店收集食物樣本,發現6個樣本超出世衞指引每100克總脂肪含2克或以下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水平,包括蛋撻、油條、兩個酥皮湯的酥皮、響鈴卷及酸菜魚湯底料理,當中酥皮樣本每100克脂肪含6.5至6.7克,超標逾兩倍。
反式脂肪可分兩大類,一類為天然存在於反芻動物中;另一類則是工業生產,而部份氫化油是第二類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的主要膳食來源,人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會增加患冠心病風險。因此,政府已立法在12月1日起禁止在本地食品供應中使用部份氫化油。
食安中心早前研究分析149個從主要食品雜貨店及受歡迎食店收集預先包裝及非預先包裝食品樣本,例如超市、快餐店及餐廳等,並就5類可能含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食品進行研習,包括油脂、人造牛油和塗抹醬、預先包裝食品、即食食品及雜項(本地特色食品)作研究,了解食品樣本中脂肪酸分布情況。
研究發現,149個樣本中有143樣本符合世衞指引水平,即每100克總脂肪含2克或以下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6個樣本含量超標,分別是蛋撻(2.2克)、油條(2.6克)、兩個酥皮湯的酥皮(6.5克至6.7克);另有兩個屬雜項預先包裝食品,包括響鈴(3.1克)及酸菜魚湯底料理(2.2克)。其中酥皮超標逾2倍。
食安中心高級化驗師(風險評估)洪志達今日(9日)表示,研究發現蛋撻和兩個酥皮湯的酥皮樣本,可能以部份氫化油作為配料;油條、響鈴卷及酸菜魚湯底料理的反式脂肪酸,則可能來自精煉油或經翻熱的油。食安中心已向疑用部份氫化油作為配料的食店提出建議,相關食店已接納改良食物配方,跟進樣本全部達標。
洪志達續稱,對比食安中心2019年同類研究,發現超標樣本由約25%大幅減至4%,分項研究後發現酥皮湯的酥皮、雞批、咖哩角/酥皮卷、蛋糕、中式/甜酥餅和曲奇的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含量近年有所下降。
食安中心稱,因新規定將於下月1日實施,為避免製造含部份氫化油成份食品,業界可要求供應商提供不含相關成份配料,或按世衞建議改用大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替代,例如芥花籽油、橄欖油等。
酥皮湯酥皮有兩個樣本均超標2倍以上,洪志達表示,有關樣本來自同一個食肆集團,也有其他酥皮湯酥皮樣本稱並無超標,相關食肆與供應商溝通後,跟進樣本已達標。
至於一些因精煉油或經翻熱的油超標的食品,食安中心稱其生產反式脂肪酸量遠低於部份氫化油,故市民只需跟從相關使用煎炸油指引,並留意食物標籤反式脂肪含量,則毋須太擔心。
食安中心顧問醫生(社會醫學)(風險評估及傳遞)張勇仁表示,可產生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的部份氫化油,在20世紀初開始被食品工業廣泛採用,以取代牛油用來製作烘焙和煎炸食品,因部份氫化油成本較低,保存期長,屬半固體易於保存及處理,中心在法例實施後會定期巡視檢驗。
張指,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心臟病風險,但因反式脂肪酸可由自然產生,因此不能達到0吸入,故世衞設限值,建議市民將反式脂肪酸攝取量限制在總能量1%以下,相當於2,000卡路里飲食中的每日攝取量少於2.2克,香港市民整體攝入情況低於世衞建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