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中大社企語橋社資X說書人 跨專業合作發展手語雙語精神健康服務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雖然精神健康愈來愈被重視,但仍有不少人在尋求協助時卻步,當中包括聾人及弱聽人士(以下統稱為「聾人」)。言語不通令他們認為無人明白自己,研究顯示,與健聽人士相比,聾人群體更容易出現精神困擾。「大眾普遍認為聾人個性陰沉、不友善。事實上,他們觀察力強,能從微細的表情中留意對方心情,適時表達關懷。」說書人導師陳凱慈(Heidi)認為刻板印象源於不理解。認識聾人世界,比起語言,更重要的是尊重和同理心。
攝影:歐嘉樂

致力推動手語雙語的語橋社資,與推廣精神健康的說書人,兩間在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支援下成立的社企,於2021年聯手推出「輕觸我心」聾人精神健康計劃,以跨專業方式發展手語雙語精神健康服務的模式,讓使用不同溝通方式的聾人都能獲得所需支援。計劃分成幾部分,除了為聾人及其家屬提供適切的臨床心理評估及治療外,亦為本地手語傳譯員提供專業精神健康傳譯技巧培訓,同時為精神健康相關的專業人員提供體驗及培訓。「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傳譯員與聾人社群的跨專業協作模式於香港首次出現,好處是能彼此補足,有望填補聾人精神健康服務的缺失。其中聾人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能提供關於聾人文化的知識,更能夠從一個服務使用者的角度給予建議。」語橋社資項目主管鄭綺婷(Yuki)道。

(左起)說書人導師陳凱慈(Heidi)、傅靖汶(Amanda)與語橋社資項目主管鄭綺婷(Yuki)分別透過「輕觸我心」聾人精神健康計劃,加深對聾人文化和精神健康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聾人與健聽人士一樣,承受著沉重的生活壓力。聾人亦需要社交,需要關懷,需要理解,惟他們難以與主流社會溝通,成長路比一般人更難行。計劃透過「『聽』聾人說故事」與「我的家人是聾人」進行公眾教育,讓大眾認識聾人社群的文化及精神健康的需要。說書人導師傅靖汶(Amanda)說:「我們希望透過講故事,一種較貼地的方式,讓大家接觸到主流聲音或生活模式外的思維。例如,聾人擁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一套體驗世界的方式,而非主流認為的不足或殘障。由聾人告訴大眾,他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理解自己於社會中的角色,比起心理學家呼籲社會關注聾人精神健康,這些故事更具意義。」

聾人不一定不能說話,更未必懂得手語。出身於健聽家庭的Mandy現在是名手語雙語的聾人,從小接受言語治療及訓練的緣故,令她的口語非常流利。成長期間縱然仍有溝通困難的情況,猶幸學業發展尚算順利。「從小媽媽已不讓我接觸手語,手語彷彿是一條歧途。她希望我可以用口語融入社會,走上『正常』的路。所以我一直都被灌輸這觀念,一直在媽媽的期望下成長。」大學畢業後到聾人機構做義工,那是她首次接觸手語。穿梭於聾人和健聽社群,Mandy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當時我不認為自己是聾人,覺得自己不屬於此群體。但我又不是健聽人士,那我到底是甚麼?」

手語雙語的聾人Mandy現正從事手語推廣工作。

為更了解自己的定位,她選擇修讀中大進修語言學(手語語言學)碩士課程,各種思維衝擊加上學業壓力,令她的情緒跌落谷底。「那是我人生中最失落的時刻,當時媽媽於加拿大,只能透過電話聯繫。我鼓起十足勇氣與她傾訴,但她對手語仍然抗拒,反應並不正面。」灰心之際,意外獲婆婆送上鼓勵。「婆婆知道我正學習手語,那天她拍了拍我的膊頭,然後說支持我。這簡單的一句話釋放了我所有壓力,甚至令我更接受自己的聾人身份,繼續朝手語方向發展。」解開媽媽的心結需要耐心和技巧,Mandy最初期望透過參與「『聽』聾人說故事」,提升表達能力,同時令大眾更了解聾人文化。分享活動上,一個個暖心鼓勵令她感受到強大的同理心,成為她面對挑戰的力量。

健聽父母如何自處?

家人的接納對聾人子女的成長尤其重要,YY媽育有一名健聽兒子與弱聽的女兒,曾因為女兒的狀況而深深自責,甚至一度難以接受。她的女兒於7歲時出現耳積水情況,聽力較一般人差,手術後雖成功回復聽力,惟大半年後再次出現積水,即使進行手術亦無法恢復正常聽力,需佩戴助聽器。「當時我簡直晴天霹靂,不斷問點解,是否因為自己疏忽了?當時醫生曾說過一句很傷人的話,責怪我為什麼又讓女兒生病,導致耳積水。自責同時,也必須面對現實,心中有種種疑問,她的聽力會否逐漸退化?是否再也聽不到我的聲音?一想起眼淚就止不住。」

YY媽希望透過自己的經歷鼓勵同路人,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家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她說服自己要接受。丈夫安慰她,「很多人都面對着不同的困難,例如視力差,只因眼鏡普及了,所以大眾不會認為戴眼鏡是個問題。」她明白,若作為媽媽都不能接納女兒,那麼誰又能夠支持她?她跟女兒說:「即使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珠寶,也可能帶有微小的瑕疵。這小小的瑕疵成為了美麗的標誌,正是如此獨一無二,它們才成為珍品。你是我們父母心目中的掌上明珠,將來一家人都會陪伴著你,共同面對,共同前行。」女兒很快便適應了自己的狀況,但YY媽仍未能完全釋懷。一日無意間看到「我的家人是聾人」的宣傳,當中被一句「梳理情緒,整理一個屬於你的經歷」所吸引。透過一直回憶與分享,她正視自己的內在自我,明白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家人。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