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癌症藥物引入按年計 議員病人組織促簡化程序 加快入藥
近日,各界力推當局改善藥物註冊制度及加快將癌藥納入安全網,希望為一些正在死亡邊緣掙扎、幾乎沒有治療選擇的患者,帶來存活希望。以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為例,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更令人憂慮的是,近六成的肺癌患者在癌症已達到第四期時才被確診,部分個案更已引發腦轉移,令治療難上加難。目前雖已有藥物針對肺癌及其引發的腦轉移,但仍未被納入安全網,不少患者無法一線使用,錯失治療良機。有政界及病人組織促請當局簡化及加速藥物引入制度,讓患者能夠及時獲得治療,同時也有望減輕本地醫療系統所面臨的壓力。
根據醫管局2020年數據顯示,本港肺癌個案中,以非小細胞癌最常見,佔81.3%;此類肺癌常見會有三種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跨膜受體蛋白酪氨酸激酶)。
晚期肺癌腦轉移情況差
議員葛珮帆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在亞洲,肺癌患者出現腦轉移風險大約21至41%,以此可推算,本港大約每年有911至1,778宗肺癌新症個案帶有腦轉移的情況。另有研究顯示,針對第四期肺癌患者出現器官轉移的情況,當中以腦轉移的情況較差,預期壽命較短,僅25.3個星期。
此外,根據美國、西班牙和南韓的數據,帶有ALK基因變異的肺癌患者若發生腦轉移,其醫療開支甚至比無腦轉移的患者高出三倍以上,這無疑給患者和公共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惟目前本港在硬件配套、藥物引入及社區資源上仍有改善空間,尤其是在藥物引入上,經常面臨「有藥無得用」的危急局面。
藥物引入速度緩慢
目前的藥物名冊分為4個類別:通用藥物、專用藥物、獲撒瑪利亞基金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及不獲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儘管醫管局早前通過政府增撥資源擴大藥物名冊的範圍,將某些自費藥物轉為專用藥物並擴大某些藥物的臨床應用範圍,但截至2022年3月31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僅包括142種治療不同癌症的有效藥物,其中有10種是在2021至2022年度新增的藥物。
葛珮帆指出,「以往癌症經常被視為不治之症,但隨着藥物科研發展迅速,每年僅引入10種新藥物的速度,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癌症患者的需求。我們迫切需要加快進展,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療選項,讓更多癌症患者受惠。」
癌症患者難以按年等待新藥物
癌症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先生指出,本港新型藥物引入速度嚴重滯後,不少患者無法獲得適當的藥物治療。「香港藥物引入通常需要以年計算,好似我哋肺癌患者,無幾多可以以年去等候。」
他強調,當局在藥物引入上的程序有許多可以改進和簡化的空間。除了要考慮患者「有藥可用」,也必須考慮到「有藥有錢可用」的現實情況。目前新型藥物的費用高昂,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列入藥物名冊,不少患者可能不得不忍受病情惡化的風險,仍四處籌措資金,甚至因無法等待而失去生命。
高昂藥物費用難以負擔
陳先生指出,曾經有一名單親媽媽,其孩子只有十幾歲,她不僅需要照料孩子,還要應對高昂的癌症藥物費用。她強忍身體疼痛和虛弱仍四處借錢,身心疲憊不堪。此外,亦有癌症患者因無法支付昂貴的新型藥物費用,需要循傳統化療來延續存活,但化療衍生的副作用使患者苦不堪言,生活質素亦大受影響。
他呼籲,當局需要積極處理自費藥物空窗期的問題,這段時間對患者而言十分折磨,建議當局考慮「官商民基金」,由政府主導,讓商界和社會大眾有渠道發起眾籌,為癌症患者提供及時的支援,解決他們迫在眉睫的困境。
倡將癌症藥物列一線入藥
葛珮帆呼籲,將癌症藥物列為一線引入藥物,特別是針對肺癌,如帶有ALK基因變異、出現腦轉移的肺癌個案。她指出,已經有藥物被確認能有效控制晚期肺癌患者的腦轉移。因此,建議優先引入相關藥物以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此外,她建議增加藥物審批的透明度並立即設立先導計劃,以加快癌症和罕見病藥物的審批程序。「這些措施亟待實施,以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選擇,並減輕他們所面臨的壓力和困境,以延續他們的健康及生命。」
(以上訪問由輝瑞香港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