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女高層頻請假覆診被炒 公開經歷爭重設夜診:盼一切可改變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精神病」三個字在社會大眾口中,並不只是統稱患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患者,也可用作罵人瘋癲、失常。
「畀張覆診紙佢睇,一睇知道係精神科呢,又唔使做啦!」一名精神病康復者如是說。在大眾恐懼、社會負面標籤下,他們大多選擇隱瞞向僱主病歷,害怕被歧視、刁難,更怕丟飯碗。但他們需如常覆診,一名機場公司管理層因患抑鬱症頻頻告假覆診,半年後卻換來「大信封」。如果有夜診服務,她的仕途或能改寫,她控訴說:「夜診係畀有能力去賺錢養自己嘅人,點解都要剝削呢樣嘢呢?」

兩名精神病復康者Bebe(中)及Philip(右)均疑因病例被解僱。(魯嘉裕攝)

患病 隱瞞 被炒 前高層申訴缺夜診之苦

「我可以企出來面對大家,得以畀大家影我個樣,其實好困難。」Bebe接受精神科治療逾10年,加上患過大病、長期痛症,低潮時鎅手自殘,血痕達數百條,也曾經尋死。現可走過精神崩潰的低谷,她說:「全因有醫護人員。」覆診對精神病康復者來說不可或缺,但不少為口奔馳的康復者因頻頻告假覆診而丟飯碗,Bebe是其中一人,故希望政府設立夜診服務。

不想病假紙有「精神科」字眼 只寫「Follow up」

Bebe早年在機場一間公司任職管理層,因患抑鬱症,每隔約一個月覆診一次。然而她從不用蓋上「精神科」三個字的覆診紙請假,每次均透過電郵向上司請假,理由是有「Doctor Appointment(醫生預約)」,再後補一張到診紙證明。由於到診紙寫著病況為「Follow up(跟進)」,上司追問,基於私隱,她堅持只透露需要覆診。上司及後曾要求她選擇例假覆診,但覆診日子需輪候,她苦無辦法,上司遂改為要求她以後覆診,要先向一位營運主管申請,然而這位營運主管並沒有回覆Bebe申請覆診的電郵,她無奈照常覆診。

Bebe促請當局設立精神科夜診服務。(魯嘉裕攝)

表現優秀卻被解僱

自此上司態度有變,大半年後,公司因沙士襲港架構重組,Bebe成為同職級中被解僱的第一人,但她認為自己工作表現名列前茅,首先被「炒魷」並不合理,而且其直屬上司為她撰寫的推薦信可謂有讚無彈,「我做過幾間大公司,呢份工嘅reference letter(推薦信)係好靚嘅,可以話係無暇,(但就被解僱)好矛盾」。更難受的是,她被解僱當刻,公司拒讓她收拾個人物品,只解釋是「基於保安理由」,但Bebe估計公司擔心她情緒不穩,「我又唔係一個犯(人),點解連我自己返位執嘢都唔得?」

她憶述自己在該公司工作逾四年,曾因直腸問題入院做手術,由公司的醫生做手術,住院費用也由公司支付,不排除僱主自此得知其抑鬱症病歷。

「如果有夜診服務,一切絕對會有改變。」Bebe如是說。她直指:「夜診係畀有能力去賺錢養自己嘅人,點解都要剝削呢樣嘢呢?啲人做一兩個月就保唔到份工。」

Philip指,僱主生怕精神病僱員會帶來麻煩,所以自己工作多年一直用不同藉口覆診。(魯嘉裕攝)

神康復者聯盟副主席也「中招」 僱主知服藥後收「大信封」

遭到同樣待遇的康復者還有他--「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執委會副主席王文臬(Philip)。他1983年因精神分裂症入院,四個月後出院。1994年,他被工作兩年的小公司突然解僱,因為僱主有天見到他吃藥追問,他坦認是精神科藥物,不足一星期便收到「大信封」。Philip向僱主追問原因,獲回覆「表現唔稱職」,但過去兩年一直雙安無事。

覆診後再看普通科門診以便隱瞞

Philip指,90年代的精神病推廣普及教育不多,僱主生怕精神病僱員會帶來麻煩,所以自己工作多年一直用不同藉口覆診,隱瞞精神病康復者的身份,「如果唔係,畀張覆診紙佢睇,一睇知道係精神科呢,又唔使做啦」。他不諱言最常用的借口是「陪阿媽覆診」,但就苦笑說「後來阿媽都唔喺度」,即是這藉口不奏效了。他也試過用「覆診紙蓋覆診紙」的方法,同日看多一次普通科門診,拿其覆診紙告假,掩人耳目。

比較香港與國外的精神復康情況

夜診服務11年前取消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解釋,2001年試行的夜診服務使用率低,因當晚未能即時配藥。(魯嘉裕攝)

夜診服務11年前取消

醫管局2001年曾在葵涌醫院試行精神科夜診服務,但當局礙於有關服務的使用率低,檢討成效和考慮到病人在日間求診可獲更完善配套支援,自2006年終止該項服務。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解釋,當時康復者覆診後當晚未能即時配藥,使用率才會低。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邵家臻指出,夜診與標籤效應掛鈎,正因大眾對精神病康復者投以奇異目光,造就他們不可光明正大覆診,如果這種文化偏見得以消除,就不需要夜診服務了。但他苦笑說:「搞夜診應該會易過消除文化偏見。」

港兩萬人一精神科醫生低於衞標準

邵家臻認為,當慈善機構財政透明度偏低、善款用途不明或用於非慈善範疇時,會嚴重打擊市民捐款信心。(資料圖片/魯嘉裕攝)

邵家臻引用數據批評港府對精神復康政策的目光短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每一萬人就應該有一名精神科醫生;澳洲的比例為八千人對一名精神科醫生;然而香港現時是每逾二萬人才有一名精神科醫生。若比較投入精神復康服務的資源,澳洲投入的資源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0.88%,英國為0.58%,香港僅是0.24%,遠低於英澳兩國。

爭取成立家屬支援中心

政府2013年5月成立「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檢討精神健康政策及復康服務,直到今年4月18日,終公開報告,較原預計的一年拖多了三年。邵家臻狠批報告短視,「太細眉細眼」,建議亦無資源配套及推行時間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及衞生事務委員會今(29日)午舉行「長期護理政策聯合小組委員會會議」,張超雄及邵家臻表明將在會上,要求重啟夜診服務、成立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家屬自助支援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