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議】50億「派糖」杯水車薪 教育需長遠政策而非加碼投資

撰文:倪清江 周嘉俊
出版:更新:

20多歲的John去年大學畢業,持有中大生物化學學士學位,他先後應徵主題公園教育助理和醫療化驗所技術員,但最終連面試機會也沒有,一直找不到與學科相關的工作。
經歷連串失望後,他不再追逐高薪厚職,決定實現兒時夢想,成為港鐵車長,由月薪約1.3萬元做起。
回顧19年的學習生涯,他起碼應付了54次大大小小的考試,但填鴨式教育未能幫助他面對社會的挑戰。

究竟教育是要令學生變成考試填鴨,抑或教學生在踏入社會前裝備好自己?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會見教育界團體時,強調教育是投資,而非消費支出,但從她如何運用新增的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卻令人覺得只是派錢消弭教師工會和自資課程學生的不滿,未見有加強培育人才以推動社會發展的政策,究竟應如何改善香港教育,仍是充滿問號。
 
政府教育支出佔GDP比率,是衡量一個地方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指標。作為已發展地區,2016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有24,910億元;人均GDP有339,531元。對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香港人均GDP排名第15位,比教育強國芬蘭約多3,500元,也比英國多近5,200元。但是,香港教育開支未有隨GDP增長而增加,只佔GDP的3.3%,差不多比芬蘭2013年達到的6%少一半,亦低於其他OECD成員國的平均數4.8%。

 跟不少香港學生一樣,John應付過一次又一次考試,他很討厭這種以考試主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育鼓勵被動接收,不鼓勵主動發問,學生只要乖乖坐在椅子上聽書,然後將書本內容複製到考試卷上便可。多年來,香港一直實行這種填鴨式教育。」升上大學後,他認為情況未有改變:「大學簡直將我中學和小學(的教育)重複一遍。」

教育界見林鄭商50億撥款 推3萬元大專學券 有望七月通過

老師傳遞知識給學生,目的是培育他們成才,這需要政府合適政策配合。(羅君豪攝)

當年John於中學文憑試最佳五科成績合共27分,未能選修醫學或藥劑學系,但為了不負家人期望,於是報讀生物化學系,希望學習與醫療相關的技能。不過,他認為這個學系有兩大問題。第一、課程着重考試,大部分非實驗課的科目,考試佔八至九成分數;另一個問題就是理論多、實際操作的空間少,實驗課只佔整個課程約三分之一。John認為在學期間少接觸實驗工作,難以掌握研究方面的技能,畢業後想做研究、化驗等工作自然無能為力,比起另一院校畢業生能夠做醫管局化驗工作:「我們已輸在求職的起跑線上。」
 
經歷過連番求職挫敗,John最後決定成為港鐵列車車長。這職位入職要求不高,學歷方面只需文憑試五科獲得2級或以上,或舊制會考五科合格,起薪約1.3萬元。他坦言身邊朋友的看法,一度動搖他的計劃,「大家都覺得大學生當車長很浪費。不過我覺得讀了這麼多年書,感覺自己用一個很離地的視角理解世界,缺少人生經歷。如果我用未來兩三年時間在前線工作,貼身感受社會,亦不是壞事。」
 
隨着大學畢業生愈來愈多,一些過往基層職位也有大學生加入,如有狀元車長之稱的九巴車長梁領彥,在2003年會考考獲9A1B,並有中大計量金融學學位,他在著名會計師行工作數年後辭職,於2013年轉職九巴做車長。「你看西方社會,去到加拿大、美國,的士司機都可能大學畢業,巴士司機也是。去到一個成熟社會、富庶社會,大學學歷不再是luxury product(奢侈品),而是必需品。」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接受專訪時說,不認同香港大學生過多:「當(社會)窮的時候,就不是必需品;但社會富庶,就是必需品。

林鄭月娥上周公布會如何運用增加的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將中學每班常額教席增加0.1個,令更多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每校設立一名特殊教育主任。(梁鵬威攝)

教育局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本港15歲以上人口當中,2.6%持有文憑或證書課程學歷,5%則是副學士和高級文憑畢業生,24%持有大學學位,即總計三成人口持有專上學歷。至於實際人數則有131萬人,比2011年的97萬人增加35%,較2006年74.4萬人增加76%;以2016年勞動人口363萬人計算,擁有大學學歷比率有36%,較2011及2006年分別增加8個及14個百分點。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同期需要大學學歷的高技術工種有141.5萬個,較2006年增加27%,升幅低於大學學歷人口,香港是否太多大學生?
 
對比OECD國家25至64歲國民當中,持有高等教育(tertiary education)學歷的比例平均是35%,加拿大以55.2%排首位,其後是日本及以色列,比率分別為49.5%及48.4%,韓國以45.5%位列第四位,緊接為44.6%的美國及43.5%的英國,芬蘭則是42.7%;與香港同一水平的有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至於採取精英教育的新加坡,持有大學學歷的25至64歲國民有28%,持有中學學歷以上的比率則有42%,高於香港。
 
林鄭月娥上周公布會如何運用增加的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將中學每班常額教席增加0.1個,令更多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每校設立一名特殊教育主任;將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過渡期津貼延長至五年,令學校足夠支付年資長的教師薪酬;以學券形式,資助自資院校學士課程學生每年3萬元。這些措施每年支出合共36億元,至於餘下14億元的開支如何使用,則留待商議。林鄭月娥這次將如何運用50億元,交予教育界決定,結果是增加教師及資助未能進入資助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予人覺得是派錢安撫教育界的不滿,長遠政策欠奉……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想了解更多關於林鄭月娥的50億元教育資源分配方案,以及香港教育政策的深層問題,敬請留意5月29日出版、第6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