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館新展廳明起常設「滅絕新生」展 恐爪龍等逾百件動植物化石
香港科學館全新常設展廳 -「古生物展廳」明日(15日)起開放參觀,以「滅絕.新生」 為主題,介紹6億3,500萬年前埃迪卡拉紀以來,地球生命經歷過的各種挑戰及生命的演化。
展覽展出超過100件各個時期的珍貴動植物化石,如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龍化石、超過3米高的真猛獁象化石。館內還有棚栩如生的機械恐龍和各種有趣的互動展品,介紹挖掘化石、史前的環境和物種的演化等知識。
主辦方指出,地球正面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的危機,冀市民透過展覽反思人類活動不要對地球造成傷害。
穿過昏暗的走廊,弧形牆上展示來自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和奧陶紀的海洋生物化石,讓觀者仿如置身遠古的海洋,開啟一場由6億3,500年前埃迪卡世紀以來,地球生命經歷各種的生命演化體驗,一探古生物學的世界,小至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大至龐大恐龍。
將展出最完整的恐爪龍化石
展覽展出超過100件各個時期的珍貴動植物化石,如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龍化石、超過3米高的真猛獁象化石、近鳥龍和疊層石等。館內還有栩栩如生的機械恐龍,觀眾透過手掌按在裝置感應器上觸發暴龍的聲音及動作,其眨眼、鼻翼微顫或搖頭擺尾的動作均逼真細緻。
觀眾還可和各種有趣的展品互動,例如透過身體動作感測遊戲了解肉鰭魚如何演化成四足類動物。另外,觀眾還可透過互動遊戲,穿越石炭紀和二叠紀的森林,找出隱藏的羊膜動物。
展覽分為六大展區,分別介紹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過的五次主要大規模滅絕事件,最後帶出地球正面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的危機。
科學館長:反思人類活動 別傷害地球
香港科學館館長(綜合科學與科技)郭子倫表示,地球經歷五次大滅絕,而如人類科技發展越來越好,影響世界亦愈來愈大,如能源使用對世界造成地球暖化等問題,要反思人類活動不要對地球造成傷害。他希望減少使用能源,或者發展新的科技,令人類及動物生存在舒適的地球環境,呼籲市民為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展區一:埃迪卡拉紀一奥陶紀
遠古海洋
* 弧形牆上有四段沉浸式動畫,描繪了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和奥陶紀時期的海洋環境,以及當時的標誌性動物
* 展櫃内亦展出當時生物的化石
展區二:志留紀一泥盆紀
海中巨顎
* 劍射魚、巨齒黨、郖氏魚(一比一的領骨化石複製品)
* 屬於三種不同時期知名的海洋掠食性魚類
* 透視出魚類演化過程中領骨的演變
展區三:石炭紀一二疊紀
登陸先鋒
* 與四足動物祖先一起活動身體的動作感測遊戲
* 參觀者以互動形式探討肉鰭魚演化成四足類動物的重大突破
* 認識這些動物為了適應陸地生活而逐漸演化出的身體特徵
展區四:三疊紀
三疊紀大「捕」走
* 三疊紀多元化的樓息地孕育出各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群
* 參觀者可從投影觀賞三疊紀時期的海洋、陸地和空中生境
* 可在觸控式螢幕查看感興趣的生物了解牠們的詳細資訊,包括飲食習慣、體型和概要
展區五:侏羅紀一白堊紀
恐爪龍化石
* 恐爪龍是一種敏捷和視力出眾的恐龍,牠的腳上有鋒利的鐮刀狀腳爪,可以對獵物進行致命的踢擊
* 展覽展出的化石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龍化石(Vegasoul Capital Management (Asia) Limited借出)
古生物研究所
* 參觀者將化身為債探,調查一隻名為保羅的暴龍的潛在死因
* 他們可以了解更多有開暴龍的獨有特徵、他們生活的白堊紀晚期的環境和與暴龍同時存在的物種
* 參觀者更可與機械恐龍互助,今保羅重生。
展區六:古近紀 - 現在
被石化的樹木
* 展出在200至400萬年前,七件在火山爆發時形成的印尼龍腦香木化石。(華懋集團如心園借出)
真猛獁象(長毛象)
* 化石標本超過3米高,這種已滅絕的猛獁象也許是第四紀冰河時期最廣為人知的動物
* 牠們有着厚厚的披毛和脂肪層,能夠適應嚴寒。(國家自然博物館藏品)
「古生物展廳」參觀詳情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九龍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及五: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周末及公眾假期:上午10 時至晚上9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費用:
星期一、二、六、日及公眾假期:20元,10元*,14元#
星期三免費入場
全日制學生及博物館通行證持有人免費入場
*適用於殘疾人士 (及一名同行照料者)及 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
# 20人或以上於同時段參觀的團體之標準票特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