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園一站式支援研發至生產 推動「香港製造」提升品牌價值
實現新型工業化為香港近年趨勢,香港科技園公司一直投放大量資源助產業升級轉型,支援本地研發項目轉化成為緊貼市場所需的實際商品及服務,打造「香港創新、設計和製造」的品牌效應,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MEC)亦預計於2024年投入運作。在早前舉行的「Innofacturing Mixer 研討會」上,6間園區企業分享如何利用科技加速產品開發、營運和提升競爭力,以及創新製造(Innofacturing)對行業發展的重要性。
攝影:黃寶瑩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企業發展總監姚慶良博士表示,在設計多層高效能工業空間的過程中,曾與很多工業家及商會溝通,針對如樓底承重、風火水電等痛點及需求,設計出軟、硬資源齊備的園區,希望以科技帶動工業,成為未來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新型經濟活動。
全方位支援研發至生產
「Innofacturing Mixer研討會」進行了3場圍繞不同行業的交流論壇,邀請了6位「創新製造工業家」包括綠芝園、普銳醫療、聯泰行、美時醫療、新發病毒診斷公司與香港航天科技集團的代表,探討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推動業務,以實現「香港創新、設計和製造」。
香港人向來對食材有所追求,有機天然的蔬菜大行其道。綠芝園透過符合工業 4.0的數據化農業系統,提供「無蟲、無污染、無農藥」的有機水耕農作物,比傳統農業更有效率地利用耕地空間,大大提升種植產量。模組化種植更有效縮短碳足跡,減少碳排放,讓都市人自給自足。綠芝園行政總裁及創辦人譚嗣籇表示,創新園的全方位支援,有助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透過使用自動化設備如機械臂可進行大規模收割,提升效率也節省人力成本,令團隊可將更多資源投放於研發上,實現為下一代提供新鮮健康食材的願景。」
微創手術成世界趨勢,普銳醫療銳意開發精確、靈活及智能手術機械人,其一次性內窺鏡前端鏡頭,能有助降低因手術儀器消毒工作而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行政總裁盧秉禮博士表示,透過創新園蓬勃創科生態圈內的設施和資源有助達至精準生產。「現今傳統的生產線大多依賴人力操作,成本高且受限制。而現在許多新產品可於短時間內問世,原因就在於創新製造,舊有生產模式已難以追上愈來愈快的市場步伐。」
傳統產業轉型智慧生產
從傳統雞蛋批發轉型至蛋液加工,聯泰行董事總經理楊金炎利用工業4.0先進製造技術,成功為本港食品製造業提升生產力及競爭力。聯泰行在2013年設立本地第一家巴斯德消毒鮮蛋液加工廠,進行智能化生產後,產量從每小時4.5萬隻躍增至13萬隻。創新園為公司打造了全新的鮮蛋液智能生產線,支援各種硬件需求,亦扮演橋樑的角色,促進商業合作。「創新對於業界,甚至整個社會而言是必要的,以香港的創新元素相對豐富,相信將令未來的發展更加理想。」
無縫實現研發製造至試產
作為全球醫學影像技術的創新企業之一,美時醫療首席運營官楊思敏分享,新一代磁力共振系統產品 (MRI) 透過以人為本的創新思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有助早期偵側疾病,提升療效。創新園的龐大網絡為美時醫療與業界提供良好的橋樑,促成他們與本地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合作。這正是透過創新製造將創意落地應用於社區,繼而與世界接軌的一大例子。
新發病毒診斷公司創辦成員及高級工程總監曾鈺麟博士亦認同科技是以人為本的智慧延伸,其系統(鎧耀全自動即時多重診斷系統)技術可於1.5小時內檢測達43種病原體,現時在本港已有部分私家診所或醫院臨床應用,協助醫生準確診斷。創新園為團隊提供了一個標準的無塵車間,是將研發轉化成產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坊間的檢測系統均來自其他國家,往往無法針對本地社區提供服務。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從科研到生產的一個完整鏈結,甚至指向特定應用領域,開發出能服務社會的產品,幫助相關人士提升生活品質。」
創科生態圈匯聚人才交流
衛星通信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方面的重要性愈來愈大,香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本港首家民用人造衛星生產基地,商業衛星產品功能包括通訊、導航、雷達、光學及碳檢測等。生產衛星佔用空間大,承重與高度亦有所要求,位於將軍澳創新園的先進製造業中心(AMC)為他們提供符合需求的廠房。公司副總裁胡明遠博士指,香港近年大力發展精密製造與新型工業化,相關的政策有利業務發展。「創新園環境有利於吸引國際人才,同時本地亦有多所頂尖大學,為行業持續提供本地人才,更好地發展香港航天科技生態圈。」
了解更多有關創新園如何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https://stp.hk/4553e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