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輝質疑政府高估人口推算 料生育率持續下跌難以逆轉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趨嚴重,更迎上移民潮等問題,早前家計會的調查顯示,本港夫婦平均子女數目降至0.9人,創歷史新低。家計會榮譽顧問、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今早(20日)於商台節目指,「小家庭」已是社會共識,按照本港結婚的趨勢,預計每名婦女生育人數會於未來5至6年跌至0.6人。他續指,政府的人口推算過於樂觀,生育率會再下降,「趨勢唔會有大逆轉,如果唔再跌落去已經好好彩」。
葉兆輝認為,政府需要及早做好準備,思考如何「積穀防饑」,包括透過家庭友善政策鼓勵生育,並且提前做好安老服務的擴展。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23年中的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49.81萬人,較去年中增加15.2萬人,升幅為2.1%。葉兆輝於商台節目《政好星期天》表示,由於受防疫措施影響,過去三年都幾乎未有外勞或其他外地人士來港,因此在今年通關後,流動居民人口回升並不出奇,反而長遠趨勢更重要。
葉兆輝又提到,現時每名婦女生育人數為0.7人,政府估計到2026年時,會提升至0.9人。不過他對此有保留,並解釋所謂平均0.7人,即每年3.1萬人出世;如要增至0.9人,即每年要多1萬名嬰兒出世,「呢方面樂觀咗少少」。
生育率下跌趨勢不會大逆轉
葉兆輝指,香港已踏入「負自然增長情況」,即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例如去年5萬多人離世,但只有3萬多人出生,即減少了2萬人口,相關趨勢料會持續。他續指,每名婦女平均需要生2.1人,即數目可更替父親及母親,才能夠令人口自行更替。然而,他推算,按照目前本港結婚的情況,未來5至6年,每名婦女生育人數會再降至0.6人,情況屬於非常嚴峻,人口變得很少,「趨勢唔會有大逆轉,如果唔再跌落去已經好好彩」。
雖然生育與否本身屬個人決定,不過葉兆輝亦提到:「生育係一個個人決定,但如果有好多個人決定,令到成個社會走去一個方向,有不健康發展,政府就要界入」。他表示,目前結婚年齡不斷後退,調查發現超過一成婦女「想生」但「難生」,故此輔助生育服務有其需要,但對於整體生育率的影響未必大,「但唔係做咗呢樣野個生育率就會增加」。
他續指,住屋是本港夫婦生育其中一個障礙,有些夫婦婚後仍分開居住,希望政府可在此方面「幫佢哋(新婚夫婦)一把」。他又指,鼓勵生育不只是政府工作,而是需要整個社會覺得「大家都有份」鼓勵生育,例如建立家庭友善工作場所,西歐國家的父母均享有產假。
內地同樣面對生育率下降問題
雖然香港與內地人口可以往來,但葉兆輝指,內地人生育的意願同樣不大,目前國家同時面對低生育率的問題,尤其北京、上海及廣州等大城市,低生育的情況很普遍。他說,儘管「一孩政策」已經放寬,但「小家庭」已是社會共識,隨著機會成本、個人喜好及生活形式改變,「唔係話你叫佢生,佢就一定同你生。」
他又提及,人口分布之中,三分之一為長者,而且患有疾病,對於本港亦屬挑戰,尤其若長者未有下一代照顧,其財政狀況又不理想,最後就需由政府負擔,「老人院又仲未夠,醫療服務都不足夠嘅時候,點搞呀?遲早會爆煲㗎喎……65歲仲係退休年齡,又冇人交稅啦喎。」葉兆輝指,政府需要思考如何「積穀防饑」,現在需做好安老服務的擴展,如與內地合作分擔,並提前做好交通等配套。
本港去年發生合共1,080宗自殺個案,創15年以來新高,其中60歲或以上的自殺率打破過去50年的紀錄。葉兆輝指,本港隱敝長者及獨居長者人口增加,加上移民情況出現,很多長者會覺得被人放棄。他建議已離開香港的人士,應與留港長者保持聯繫;長者自身亦要保持活躍,多參加社區活動。他說,現時60歲的長者情況就如40歲中年一樣,工作能力及經驗仍「用得着」,可參與社會不同平台及位置參與本港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