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工聯會倡仿效澳門 經濟差就業率跌 設機制煞停引入

撰文:鄧穎欣
出版:更新:

政府今年6月中公布擴大外勞輸入名額,包括建造、運輸、飲食及航空等行業。工聯會權益委員會早前與澳門工會聯合總會討論外勞政策,借鑒澳門輸入外勞經驗,認為「一刀切」開放多個工種會抑壓本地工人福利及薪金,建議政府成立「外勞煞停機制」,本港經濟下行及就業率減少時,必須停止輸入外勞,甚至先解僱外勞,以保障本地勞工。另外,亦可設立「外勞專責小組」定期公開外勞資料,包括工種、薪酬水平及所屬公司,以及主動跟進外勞投訴,並授權部門檢控違法僱主。

工聯會表示借鑒澳門輸入外勞經驗,認為「一刀切」開放多個工種會抑壓本地工人福利及薪金,建議成立「外勞專責小組」、設立「外勞剎停機制」,以及加強本地職業培訓。(鄧穎欣攝)

澳門兩大輸入勞工行業 薪金水平遠低於通脹

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表示,澳門由80年代起開始輸入外勞,他們的經驗能夠反映香港未來開放26個工種的影響。他引述澳門統計局數據,截至去年12月底,澳門外勞人數約16萬人,佔就業人口4成,其中「酒店及飲食業」和建造業分別佔26%及18%。澳門工聯總會代表亦向他提及,建造業水泥工由以前1200元「一工」,降至800元「一工」。

至於澳門行業的薪金中位數方面,丘燿誠指出建造業2018年中位數為15,000元,雖然在2019年上調至17,000元,惟隨後降回15000元至今,稱「五年冇加過人工」;「酒店及飲食業」在2018年中位數則是12000元,至2022年輕微上調至11600元,升幅約為5.5%。他亦提及,對比同期通脹率升幅已達6.4%,兩大行業工資中位數升幅遠低於通脹。

丘燿誠指輸入外勞並非唯一途徑,建議加強職業培訓,並提供就業配對一條龍服務,以解決勞動人手不足問題。(鄧穎欣攝)
梁子穎建議由勞福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處理外勞事務,包括聘請、外勞權益、跟進投訴等,甚至授權部門檢控違法人士。(鄧穎欣攝)

工聯會倡成立外勞專責小組 公開外勞數據及處理勞資糾紛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梁子穎表示,不希望香港出現澳門輸入外勞的情況,指雖然政府表明以本地勞工就業優先,但澳門例子證明輸入外勞實際影響工資及就業機會,稱「希望特區政府唔好睇低蝴蝶效應」,促請政府優先處理本地人薪金水平,追得上薪金中位數。

梁子穎亦關注外勞的權益,指內地與本地勞工法規不同,而外地勞工亦受香港僱傭條例及勞工福利保障。他認為香港政府必須彷效澳門的「聘用外地僱員廳」,由勞福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處理外勞事務,包括聘請、外勞權益、跟進投訴等,甚至授權部門檢控違法人士,如果出現勞資糾紛,主動跟進外勞投訴,並予一個特別通道讓工聯會協助外勞。

梁子穎又指,小組亦需因應勞工市場狀況提出建議,並防止過量輸入外勞「搶本地飯碗」,同時公開外勞及僱主相關資料,包括職位、工作地方、所屬公司及薪金水平等,令他們可以直接聯繫外勞提供資訊和協助。

謝宏儒指建造業輸入1.2萬外勞,對行業的衝擊較為大,現時有數千人申請,有部份工友反映「叫唔起價」。(鄧穎欣攝)

倡仿效澳門「外勞退場機制」 經濟下行時先炒外勞

此外,工聯會亦建議政府設立「外勞煞停機制」。梁子穎提及疫情時澳門曾出現「本地人冇工開、外勞有工開現象」,認為政府拼經濟同時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可仿效澳門「外勞退場機制」,如當經濟下行及就業率減少時,必須停止輸入外勞,並應先解僱外勞而非解僱本地勞工。

建造業工會指工友「叫唔起價」 長遠需推動年輕人入行

建造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宏儒指建造業輸入1.2萬外勞,對行業的衝擊較為大,現時有數千人申請,有部份工友反映「叫唔起價」,有判頭及工友以日薪為主,所以叫價比較難,呼籲政府輸入外勞同時要做好本地就業優先。他指,政府及所有持份者有責任推動年青人入行,要將建造行業形象轉變,令他們覺得建造業安全、「唔好成日覺得泥水佬、水喉佬」,稱其實與其他行業一樣專業。

丘燿誠表示,社區組織指基層搵工困難,僱主亦會「揀人請」,反問政府為何不先做本地人培訓,又指輸入外勞並非唯一途徑,建議加強職業培訓,並提供就業配對一條龍服務,以解決勞動人手不足問題。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