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倫常命案|融樂會:少數族裔社工不足20名 難發掘高危個案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深水埗桂林街昨日(5日)發生倫常命案,3名年幼小姊妹疑遭29歲印度籍母親「焗死」,疑兇的精神狀況和家庭破碎背景,惹起社會關注對少數族裔支援不足的問題。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今日(6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涉案母親無精神病紀錄,並不代表是無精神健康問題,強調她只要出現嚴重行為偏差,已算是失常,加上女疑兇在無業的情況下,仍要獨力照顧三個年幼女兒,少數族裔亦欠缺支援,直言即使涉案母親本身有接受社會服務,服務質量亦未必足夠。他續指,現時只有不足20個少數族裔社工,難以支援本港多達4%少數族裔人口,強調少數族裔服務,應由同一語言、文化背景的社工跟進才能收效,他促請當局增加少數族裔入行的途徑,並加強現有社福服務的宣傳、鼓勵有需要市民求助。

▼6月5日 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早上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雖然涉案的29歲母親無家暴和精神病紀錄,但強調對方無接受精神健康服務,並不等同無精神健康問題,只可能是未被發現、未被診斷、無接受相關服務,若出現嚴重行為偏差,已算是失常。

他認為,涉事家庭面對的困難十分大,卻難以接觸到有質素的服務,政府單純以「隱閉」家庭形容相關個案是有欠積極的做法,「一個女士要照顧佢三個女,而佢啲女係咁細,呢個女士係冇嘢做,係接受緊綜援,喺劏房度住,每一個因素都唔係正面,仲要加埋係少數族裔,援助較少,即使有人畀服務佢,嗰種服務質量夠唔夠呢?係咪可以幫佢解決到一啲問題呢?即使係經濟、心理、個人感情,各方面都要照顧得到,唔係話我畀咗錢,點解你搞唔掂?」

疫情下情緒壓力大 語言、文化差異礙求助

他續指,少數族裔在近年疫情受到的影響較一般港人多,當中失業情況達五成,而少數族裔平均一個家庭有五個人,較本港一般家庭的2.7人多,他們普遍是由丈夫獨力支撐家庭經濟,致財政壓力大,加上疫情期間被困多時,亦有可能導致情緒問題,惟礙於語言和文化差異問題,少數族裔尤其是女性的主動求助意識較低,「例如佢語言唔係幾好,要帶個親戚或者朋友同佢翻譯,其他人一出現,佢哋嘅問題唔知點解就冇咗,好明顯其他人士面前,一啲親戚、朋友面前,佢哋唔係幾願意透露屋企或者自己嘅情況,呢個文化差異都幾特別。」

融樂會總幹事謝永齡。(資料圖片)

倡少數族裔任社工助族群 惟中文書寫能力低難入行

他又指,本港少數族裔社工極少,只有不足20人,「要服務數以千計嘅人、4%人口,點服務呢?呢個係一個難題」,他認為不少少數族裔想加入社工行列,即使能說流利廣東話,但礙於未能書寫中文,便無法參與社會工作訓練,「佢入行都入唔到,佢點參與呢?」

對於政府在香港、九龍和新界區,合共設立三支少數族裔外展隊,亦會推展3年少數族裔社區大使試驗計劃,謝永齡則認為,有關社工未必有相關專業,單純探訪相關家庭,並不足以了解到其個人需要,「較為理想做法就係,有少數族裔用返佢哋嘅語言,作為一個社工,好專業咁用外展嘅手法去探佢哋,畀多啲時間同佢哋溝通、疏導佢哋、了解佢哋、輔導佢哋,否則真係睇唔到……因為佢哋情緒咁困擾,佢好少主動會求助。」

他建議當局現階段應加強宣傳,並鼓勵有需要市民求助,宣揚「強者求助」的訊息,以移除求助等於弱者的標籤效應。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議員:移民潮等致業界流失率高 社工1對70病人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疫情過後,許多研究和調查都反映本港家庭的精神和情緒困擾較大,惟政府的反應較遲慢,未有因受影響家庭增加而檢討現有服務,而少數族裔一直都是弱勢社群,與社會接觸較單薄、社會網絡支援亦較弱,一般較「內向」,認為當局應加強相關支援。

他續指,現時社工需接觸的個案大大增加,一個社工要對應六七十個個案,形容相關工作量過於沉重,但在移民潮等因素下,社工流失率高、在機構間的流轉率亦高企,難以找到有經驗的社工,特別是做輔導和精神健康的社工,故當局應審視人力安排的問題,以應對社會需要。

至於上周發生的荷里活廣場兇殺案,狄志遠表示是個別事件,不代表所有精神病患都會有類似行為,憂慮個案將會對精神病患者造成歧視,日後或會對機構提供服務造成不便。他又批評當局在應對精神病患者問題上毫無規劃,目前精神病新症要等1.5年才能接受門診服務,直言是不能接受,希望當局加強支援,並加強家庭網絡方面的支援,以及提升公眾教育,加強社會對精神病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