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200年佛堂門天后古廟 連同YMCA中央會所擬升格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將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以及上環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兩座一級歷史建築物「升格」為法定古蹟,兩座建築物分別可追溯到南宋及1918年,當中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為兩進三開間式建築,保存了逾兩個世紀的神明用品,包括在清朝嘉慶年間鑄造的鐵香爐和道光年間鑄造的銅鐘等文物,見證了本港拜祭天后的傳統。
至於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則曾在日佔時期,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和收容難民,見證過華人地位愈趨重要的年代,現時為社區中心及庇護工場。
古蹟辦指,兩座歷史建築物的狀況保存完好,具有重要文物價值,認為已達到宣佈為永久保護古蹟的高門檻,業主、管理部門等亦同意有關決定,古諮會將於下周四(8日)開會商討。
古蹟辦最新文件指,佛堂門天后古廟位於西貢大廟灣北岸,俗稱為「大廟」(Tai Miu,"great temple"),相信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廟之一,雖然暫無法確定其實際建築年份,但從廟後的石刻(rock inscriptions)可見,該廟與南宋有密切關係。
佛堂門天后古廟由一排五座建築物組成,為「兩進三開間式建築」(two-hall-three-bay structure),兩側各有兩座附屬建築。過去兩個世紀,信眾的供奉仍保留在大殿內,包括在1803年鑄造的鐵香爐,以及在1840年鑄造的銅鐘等文物。文件形容有關文物見證了大殿的歷史和拜祭天后的傳統。
文件提到,雖然佛堂門天后古廟經歷過數次修復,但其整體環境和空間布局仍能保持原貌,花崗岩石柱、香閣壁畫、屏風門、木簷板、地磚等建築結構(building fabrics)都保存完好,而該廟周邊環境仍維持原狀,形容是使該廟是本港碩果僅存、仍然靠近海邊的天后廟宇的突出例子。
文件指,過去數十載的天后誕均能吸引數以千計本港各地信眾到該廟祭祀,顯示該廟具重要歷史和社會價值,亦形容「代表了漁民和其他海員社區成員的傳統宗教習俗,體現了天后信仰在香港的重要性。」
至於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現被稱為「必列者士街會所」(the Bridges Street Centre),建於1918年,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第一座總部大樓,購置及建築費由YMCA北美協會以及本地華商合力捐款籌集,包括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永安百貨創辦人之一郭樂、香港首名華人立法局議員伍廷芳、香港第一位獲封為爵士的華人何啟、李樹芬醫生等,文件指,華人對該建築物的貢獻不可或缺,顯示華人領導人和商人在20世紀初的影響力愈來愈大。
中央會所為具標誌性的6層建築物,正面對稱,主要由紅磚和混凝土建造,將西方新古典主義元素混合中國本地元素,會所內更有全港首個暖水室內游泳池、體育館和具放映室的禮堂,相關設施仍然保留。文件指,這座建築物的多功能布局是仿照北美其他YMCA,形容相關特點和設備,令中央會所變得更現代化和先進。
中央會所提供廣泛的社會服務,更在日戰時期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難民,現時用作社區中心及庇護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