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內戰︱炸彈擊中住所50米外 香港女義工留至爆發第6日始撤離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非洲東北部國家蘇丹內戰上月爆發,首都喀土穆陷入戰火。25歲的港人劉樂瑩原本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蘇丹辦事處工作,內戰爆發時正正處於喀土穆,她形容一切都非常突然,其中一次炸彈更在家外50米爆炸,令她意識到必須離。

劉樂瑩於4月尾才經基金會的撤僑行動回到香港。整個撤離歷時四日,由喀土穆到集合點經蘇丹港,再經沙特阿拉伯、肯亞,最後才回到香港。劉樂瑩指從事人道工作,知有一定危險性,戰事發生後不少同事仍想留下繼續幫助當地市民,「我哋離開,其實成件事係非常之無奈,同覺得有相當嘅無力感。」

蘇丹內戰爆發後,首都喀土穆陷入戰火。劉樂瑩在UNICEF蘇丹辦事處,負責報道當地兒童的故事及教育小朋友生活知識等。劉樂瑩仍然記得4月15日星期六,當日本來不用工作,當日早上她在家中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槍聲及看到房屋冒出黑煙,加上她在家中可以看到機場,見到不少軍人在跑道上作準備,正正就是內戰的開始。

食水食物勉強夠用 為當地人及其他同事憂心

由戰事開始直至撤離當中相隔七日,雖然生活在戰火當中,劉樂瑩一開始未有太大的感受,更笑言經過六日已經學會如何分辨槍聲、爆炸聲、戰機聲等,而她亦很慶幸所住的地方有後備發電,食水及食物則受戰事影響而斷了補給,不夠時則要到已離開喀土穆的鄰居家中領取,直至撤離前亦剛好足夠應付每日所需。

始終就喺市中心周圍咁打,有時會好近,有時會好遠,亦都會有戰機飛過嘅聲音。因為佢哋會有啲投擲火箭、炸彈,都有啲係地對空嘅火箭,呢啲全部都係唔同嘅聲音,渡過六日已經識分係咩。
劉樂瑩

相比起擔心自己,劉樂瑩更擔心當地居民的安危,她提到在戰事開始前機構正籌備為全國小童接種小兒麻痺症疫苗,但受到戰火的影響,所有工作都暫停。她擔憂其他同事遭遇,戰火期間每晚都會靠無線電聯繫,從其他人口中得知不少同事的食水食物不足,而每隔數晚都會聽到有人透過無線電求救及哭泣,令她心裹非常不好受。

除咗每日聽住戰機聲、槍聲、炸彈聲之外,我哋都有個無線電咁樣嘅,每一晚聽到嘅總會有幾個人喊住咁喺個無線電求救,呢啲對於我嚟講係可能我生命上無受到威脅,但係我聽住人哋嘅呼叫聲,我都會覺得好為佢哋擔心。
劉樂瑩
劉樂瑩指整個撤離歷時共四日喀土穆到集合點經蘇丹港、沙特阿拉伯、肯亞,最後才回到香港。(廖雁雄攝)

在家留無窗戶廚房內生活 免被流彈擊中

隨着戰事升級,蘇丹的處境愈來愈嚴峻,即使從事人道救援的組織亦被波及。劉樂瑩指基金會在蘇丹的多個辦公室或倉庫都受到搶掠,戰事至今更有5名人道救援者於當地喪生。而她居所附近不時有搶掠,幸好她居住在六樓,即使平日聽到槍聲也不覺有直接傷害,為避免被流彈射中,日常都主要留在無窗戶的廚房內生活。

在戰事發生後的第六日,突然有炸彈在她家約50米外爆炸,她形容當時整幢屋房及窗戶都感受到震動,「嗰時係感受到一股浪咁樣,之後先知道附近係炸中一個地方。」令她心態上開始改變,認為要離開當地。

撤離行動在開戰後的第七至八日進行,要從戰火中離開亦不容易,雖然劉樂瑩住所就在機場附近,但由於戰事影響沒有飛機可以進入首都,需以其他途徑離開。她指整個撤離歷時共四日,她先在家中出發,坐其他同事的車到首都其他較為安全的地點集合,途中要經過武裝份子的檢查站,部份人被沒收手機。

當中都有經歷過一啲check point,一啲當地武裝份子建立嘅check point,佢哋都睇過同問我哋嘢,我哋當中都有手機係俾佢哋沒收咗。
劉樂瑩

到達集合點後再乘坐巴士至蘇丹港,車程歷時約35小時,而且當中並無補給,要靠帶備的物資渡過。之後一行人再以水路,花12小時前往沙特阿拉伯,並於當地乘飛機到肯亞,之後才可以自行安排交通回國。

對於要離開蘇丹,劉樂瑩與同事都感到非常無奈及有相當的無力感。(廖雁雄攝)

離開感無奈及無力:好多人無條件離開

劉樂瑩說,從事人道工作,本來都知道有一定危險性,不少人都想繼續留下幫助受到戰火影響的蘇丹人,「可能經歷咁大件事都話會想走,但我見到嘅係大家係想繼續留低為蘇丹嘅人發聲,同繼續做應該要做嘅工作。」對於要離開,她與同事都感到非常無奈及有相當的無力感,「比起驚自己俾人打中,更擔心係當地人,我有條件可以離開,但係好多人無條件,佢哋冇辦法離開。」

惟人道救援的工作無法在不安全的情況下繼續,只有在長遠停火的前題下才可回到原有的崗位。劉樂瑩現在則以網上工作的方式,盡量為有需要的蘇丹人繼續提供協助。

回到香港後,由一個戰區去到安全的地方,看到過着正常、富足的生活,劉樂瑩不時亦會想起蘇丹所發生的事,她認為香港人在安穩生活的同時,亦可多關心蘇丹的戰事,了解當地人民的經歷。

點解蘇丹人要經歷一啲咁嘅嘢?點解香港人可以過一個咁開心生活嘅同時,蘇丹嘅兒童同當地人要飽受呢一啲嘅煎熬?
劉樂瑩

劉樂瑩的家人亦對她的工作十分自豪,她提到爸爸在內地的生活環境差,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時亦會叫她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知道劉樂瑩到第三世界幫助小朋友時,都會感到十分自豪,亦支持她日後戰火平息後再回到蘇丹繼續人道救援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