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房屋|歷史任務將完結 部份因業權問題走數 涉1300個單位
過渡性房屋作為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的歷史任務,未來將由簡約公屋「接棒」。《香港01》比對政府過去兩個年度的立法會文件等資料,發現至少3個曾列入政府名單、計及單位總數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最終「無影」,包括已獲城規會「開綠燈」的元朗菜園村南項目,以及西貢慶徑石路項目,兩個均涉私人土地,同因業權問題令計劃「夭折」。
翻查資料,亦共有17個項目延期,包括兩個由發展商借出的新界項目,因遭原居民強烈反對,工程至今仍未動工,須削減規劃或要由第三方斡旋才可繼續。計及消失和削減規模的項目,合共有1,269個單位「走數」,接近黃大仙沙田坳邨的規模。
本土研究社表示,當局依賴私人土地推展社會房屋的做法一直備受質疑,現時至少4個項目因捲入土地糾紛而「胎死腹中」或延期,質疑是發展商是想借公共項目掃除障礙,卻令項目陷入難關,同時憂簡約公屋會重蹈覆轍,希望政府重新檢視市區閒置政府土地短期發展,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紓緩住屋問題。
【檢閱過渡性房屋系列之一】
運輸及房屋局去年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文件,回覆議員質詢,當時披露正有三個深入研議中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包括元朗橫台山菜園村(南)、銅鑼灣禮頓道加路連山道,以及前白田天主教小學項目,合共可提供708伙。不過,前白田天主教小學項目未幾已在過渡性房屋專題網站消失,但補上一個新項目——西貢慶徑石路項目,可提供550個單位。
上述合共4個項目中,只有銅鑼灣加路連山道項目已動工,預料在今年第二季落成,其餘項目均已在過渡性房屋專題網站上「消聲匿跡」,當中兩幅地由私人提供。
去年7月,在新一屆政府換屆後,在房屋局過渡性房屋專題網頁的「項目概要」,當時顯示,截止去年6月28日,「深入研議中項目」的單位為1,150伙,並連同已撥款和落成項目計入總數,合共為21,593伙。惟截至今年4月25日,深入研議中項目已變成零,總單位數亦大減505伙至21,088伙。
翻查資料,元朗菜園村(南)項目早在去年4月向城規會提交3年臨時改劃申請,根據文件,項目由兆置區居民協會營運,現為閑置農地,佔地約10,721平方米(即115,404平方呎),擬議興建5座4層高住宅和7幢非住宅樓宇,可提供607個單位,預料在2023年落成,並營運至2030年。項目在同年8月獲城規會「開綠燈」有條件通過。
菜園村擬建逾600個單位 職員:房屋局未批
惟事隔9個月,該機構仍未發放申請資訊、項目詳情等,記者以市民身份致電該機構查詢,職員表示,「我哋係入曬文件申請,但係而家問題就係房屋署(局)嗰度未批」,更坦言「我哋都喺度等咗好耐。」《香港01》隨後向該機構查詢詳情,惟截稿前未有回覆。
至於西貢和前白田天主教小學改建項目,則沒有提交改劃申請,房屋局亦從無交代詳細選址、營運機構、預計動工和落成日期等資料,記者曾比對西貢慶徑山路一帶土地,只有兩幅較大的土地可供發展,其中一幅在慶徑山路以西,屬於綠化地帶,位處生態敏感地段。另一幅則在北圍以北,兩幅土地均位處山上,相信均難興建過渡性房屋。
除了三個項目突然消失外,仍未落成的項目亦有17個延期,涉及時間由一季至四年不等,最嚴重的個案為要摒棄「水管屋」設計的荃灣海興路項目,項目延期近四年。
值得注意的是,房屋局專題網站顯示,其中三個延期項目仍「與持份者諮詢中」,至今尚未動工,全部均位於新界,有兩幅為發展商借出的前祖堂地,包括捲入收地糾紛的元朗牛潭尾真善路項目,地皮由恒基地產借予新社聯營運,地盤佔地23,953平方米(即約257,830平方呎,項目早在去年1月獲城規會「開綠燈」,申請文件提到,在項目獲得批准後,便會隨即動工,務求可盡快落成。項目翌月獲政府批出6.8億撥款,原訂去年底動工,惟截至本月初,有約一半地皮仍為牛潭尾村原居民經營的魚塘。
新社聯:發展商未能收回土地
新社聯元朗副理事長呂堅向《香港01》確認,發展商未能收回土地,故仍未轉交地皮予新社聯發展,現時估計最快10月才能動工,換言之,項目將延遲接近一年,最快明年底才有望入伙。
另一幅捲入祖堂地爭議的天水圍屏山項目,地皮由新世界發展借出,營運機構「要有光」早在2020年11月便已就涉及的3幅地皮,向城規會申請臨時許可,擬建100伙,原訂2022年落成,惟項目隨即惹起毗鄰的上璋圍村鄧姓原居民反彈,拉鋸逾一年,「要有光」將規模削減逾成至87伙,才在爭議聲中獲城規會批准,惟原居民以「封鎖屏山文物徑」回應,令項目仍未能上馬。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透露,房屋局早前介入事件後,與原居民磋商,決定放棄在南部鄰近聚星樓的地盤建屋,令單位總數再減逾兩成至僅68伙,現時有待工程顧問報告出爐,才能確定能否在今年第3季動工。
房屋局:不再接受在空置土地上新建過渡屋項目的資助申請
房屋局回覆查詢時指,橫台山菜園村(南)項目未能在去年底前,解決相關土地業權/租用安排、地區意見及營運權責等問題,但及後政府已決定在未來幾年主導興建約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過渡性房屋資助計劃已於今年開始,不再接受在空置土地上新建項目的資助申請,由於橫台山項目未能在去年底前解決問題,故當局未能考慮有關項目的申請。
對於另外兩個項目,房屋局則表示,西貢項目涉及私人土地,據當局了解,土地擁有人並未能與倡議項目的非政府機構達成共識,故最終未能提交撥款申請。而前白田天主教小學則在房屋局納入過渡性房屋研究後,便已成為白田邨重建計劃的一部份,拆卸及建築工程亦即將展開,故當局不再推展有關項目。
在3個「仍在諮詢中」的延期項目方面,當局僅交代光村項目在削減規模後,便已獲當局批出撥款,目標是在明年第三季竣工,當局期間會繼續與持份者溝通,期餘兩個項目當局未有列明延期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光村項目土地租借期是由2021年12月起計,為期7年,換言之,現時項目延期近年兩年,可供租住的年期亦相應削減。
立法會改善基層住户居住環境事宜小組委員會委員劉國勳表示,現時至少兩個項目「爛尾」,亦有部份項目延期的的現象並不理想,「如果政府當初覺得啲地係合適,係咪要諗一諗去take up咗佢呢?」
他認為,在推展社會房屋上,政府應主導問題,強調土地業權、宣傳等問題難以單靠營運的非牟利團體自行處理,「如果政府就咁放手畀佢哋處理,亦都冇一個強以有力嘅支援,有啲問題唔係佢哋能夠(處理),例如業權嘅問題。」
他續指,不單是業權問題,現時新界項目入住率不足,亦非營運機構能自行解決,需要有龐大資源和政府統一處理,才能有助解決問題。他促請政府檢討過渡性房屋的問題,並推出改善措施,而非繼續任由相關機構/項目自生自滅,並在推展簡約公屋時作出改善。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表示,捲入土地糾紛的4個新界項目,起初能納入過渡性房屋計劃,政府理應已與土地持有人達成共識,但拖延至今仍有爭議,當中一半項目已「胎死腹中」,而「光村」和牛潭尾真善路項目雖然仍在推行,惟卻要政府出手介入,質疑發展商以借地推行社會房屋為由,以公權力介入土地爭議,而當局則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才能推展項目,批評依賴私人土地推行社會房屋的做法,是「搵石頭砸自己隻腳,你一早用政府土地就得!」
他續指,過渡性房屋接連有多個項目出現問題,亦是即將推建的簡約公屋的潛在問題,強調最有效的做法應是利用政府土地推行社會房屋,建議政府出動「尚方寶劍」收回土地,或者利用市區多幅閑置官地或可供短期租用的土地發展,而市區土地的發展密度亦較新界高,認為此舉更具成本效益,亦更能吸引基層入住,不會再出現偏遠項目入住率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