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證搭橋手術病人壞膽固醇升1度死亡風險增2.3% 籲控血脂
不少嚴重冠心病患者都需要做搭橋手術,惟其完成手術後,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仍比一般人高。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心胸外科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升1度可增2.3%死亡風險,而壞膽固醇水平應維持於 2.3mmol/l以下。
該項已於國際醫學期刊 《JTCVS Open》發表的研究,當中的壞膽固醇水平應維持於 2.3mmol/l以下水平較歐洲心臟協會2019年的指引較為寬鬆。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中大計算的水平非死線,惟需做搭橋手術病人本身非健康群組,較難控制壞膽固醇水平至最嚴格水平,故今次研究發現如能盡量減少、控制至2.3mmol/l水平,已可減少死亡風險。
「夜晚踩單車返屋企嗰陣就覺得心口痛,諗住天寒空氣扯落去個肺到痛就無為意,但夜晚同太太行房時都覺得痛,就諗可能係出事喇。」李先生2008年因持續心口痛由內地回港求診,獲轉介到威院心胸外科後作心電圖後,發現心臟有3條主要分支有嚴重閉塞,須接受搭橋手術,「成日話心臟病係食煙飲酒造成,但我又唔食煙又唔飲酒,點解會輪到我呢?」
雖然不解為何會確診冠心病,但他對要接受搭橋手術心情亦十分平和,更笑言手術未有想像中痛,在得悉膽固醇高後,更注意飲食習慣,「忍下口,食少啲肥豬肉及內臟」,令其在做完手術後的15年都未試過要加藥控制膽固醇,亦無須因病情而要再做手術。
連同李先生個案,中大醫學院及威院心胸外科在2007年至 2008 年間跟進了309名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的病人,309名病人在12年後有6.8%因心臟病而死亡;8.7%有心臟病發;13.3%再次心絞痛及9.7%要再次通波仔。團隊在分析相關個案後,計算出最佳的膽固醇水平是壞膽固醇及總壞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應維持於 2.3mmol/l 及 3.2 mmol/l 以下。
相關水平較歐洲心臟協會2019年的指引,壞膽固醇應維持於1.8 mmol/l ,較為寬鬆。威院心胸肺外科顧問醫生郭慧婷表示,中大計算的水平非死線,惟需做搭橋手術病人本身非健康群組,較難控制壞膽固醇水平至最嚴格水平,故今次研究發現如能盡量減少、控制至2.3mmol/l水平,已可減少死亡風險,「1.4mmol/l水平對於佢地嚟講太難,有啲unachievable(無法實現)。」
負責研究的威院心胸肺外科駐院醫生林諾賢表示,研究證明血脂水平有助預測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心源性死亡或心臟不良事件風險。他又指,即使壞膽固醇理想水平定為2.3mmol/l 以下,亦有不少人未能跟隨臨床指引控制膽固醇水平。以跟進的309名病人為例,當中 37.2%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未能達標,故希望研究可提醒病人管理自己的血脂水平。
另外,研究亦發現,壞膽固醇水平每上升1mmol/l會令心源性死亡風險每年增加 2.3%,而如總壞膽固醇水平維持於3.2 mmol/l以下的病人中,97%在術後十年都沒有發生心源性死亡;反觀總壞膽固醇水平超過 3.2 mmol/l 的病人,每10人中就有1人 (13%) 在術後十年會因心臟問題而死亡。
近年外國有不少研究指用動脈血管搭橋可增長期存活率風險,因其比靜脈可保持更久、更通暢的血流。被問到搭橋手術可否全改以動脈搭橋,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解釋,全動脈血管搭橋方案須用到兩個前臂的橈動脈,會增加胸骨癒合不全,深層感染的風險,加上術後康復及手術時間亦會較長,故全動脈血管搭橋方案非未來想發展的目標,而現時通常都是兩條動脈一條靜脈進行搭橋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