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靈魂之窗的黃斑點病變
黃斑點病變是香港銀髮族常見的眼疾,根據香港眼科學會估計,全港約有五十萬人患上老年黃斑病變。隨著長者使用智能裝置日漸普及,患上黃斑點病變的個案亦日趨上升,年紀增長、深近視、紫外光等 是造成黃斑點病變的原因。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眼科專科醫生黃澤銘
黃斑點病變成因較多,客觀因素包括年齡增長、家族遺傳、種族、高度近視、高度遠視等,另外,吸煙、癡肥、紫外光的影響、血壓高、膽固醇高、心血管病、西化的飲食習慣亦都增加患上黃斑點病變的機會。
黃斑點病變主要有兩類 – 乾性老年黃斑點病變和濕性老年黃斑點病變。乾性老年黃斑點病變是較常見的種類,佔病例九成。患者的黃斑點底部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層細胞(RPE)積聚黃白色,稱作脈絡膜小疣/癮結的沉積物。患者視力下降速度通常較慢,一般不會完全失去中央視覺。
濕性老年黃斑點病變佔所有病例約一成,患者的黃斑區長出新生血管,液體及血液從新生血管滲出,影響患者視力。
黃斑點病變的初期病徵不明顯,及後中央視野及視力開始出現模糊,景物變形、線條扭曲。若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八成患者會在兩、三年間中央視野完全失去,嚴重可致失明。
由於患病初期病徵不明顯,醫生最簡單可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作初步診斷;醫生亦可利用眼底螢光造影拍攝視網膜的情況。近年亦會用光學相干斷層眼底掃描技術,其好處是非侵入性,利用光學診斷斷層成像技術,即時獲得高解像視網膜。
黃斑點病變一般可透過特殊眼鏡及放大鏡來提高視力。此外,亦可植入透明晶體改善視力。現時新的淡黃晶體較傳統透明晶體好,病人看東西時感覺較柔和,並能過濾光線中 對眼睛有害 的藍光。
治療方面,以往會採用激光療法或光動力療法,暫停阻止血管增生。近年醫學界開始引入藥物,含抗血管新生因子或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不但能抑制眼球內的異常血管增生、預防出血,在一些個案中更能改善已受損的視力。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