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可加可減.拆局| 揭新舊程式假差別 減3.85個百分點砌出來
向來被諷為「只加不減」的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於去年展開檢討,今日(21日)行政會議拍板通關最新的檢討方案,新機制於票價方程式引入物業發展利潤因素。在「鐵路加物業」的發展模式下,港鐵物業利潤往往數以億計,不過按新機制計算,以過去10年計算,其實只有三個年度達到遏抑票價加幅,否則計算結果與原有機制沒有分別,只有本年度可以令票價加幅下調多0.2個百分點。
《香港01》拆解是次新機制的重點,當港鐵物業發展利潤不足50億元時,其實計算方程式與現時一樣。
▼3月21日 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沿用十多年▼
1. 新舊方案分別?
事實上,新舊的可加可減方程式,其實分別不大,首先方程式最基本的綜合物價指數(即通脹率),以及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未有改動。其次,雖然今次將生產力因素與物業發展利潤掛鈎,但假如有關利潤為50億元以下,其實只會扣減0.6%,即與過去五個年度的額外扣減幅度相同,同樣為0.6%。
原有的可加可減方程式: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 0.5 x 去年12月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 生產力因素(0%) *— 額外扣減(0.6%)*
*該數值只於2017/18至2022/23年度生效
最新可加可減方程式: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 0.5 x 去年12月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 — 生產力因素(減幅為0.6%至0.8%)
只有當香港物業發展利潤超過50億元,新機制才會發揮效用,如少於100億元便多扣減0.1個百分點;多於100億元則減0.2個百分點。然而,過去10年間,港鐵只有三次的本地物業發展利潤超過50億元。
▼3月21日 港鐵票價調整機制公布▼
2. 票價實際變動
現時政府統計處已公布了去年12月的綜合物價指數,假如採用去年第三季的運輸業工資名義指數計算,連同一系列的延後加幅新安排,今年的加價幅度為1.8%。假如一系列的安排,套用於原有的方程式,其實加幅為2%,唯一分別就是物業利潤的0.2個百分點。
最新可加可減方程式:
整體票價調整幅度= 0.5 x 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2%) + 0.5 x 去年12月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2.6%) — 生產力因素(0.8%) +
去年轉撥(0.5%)* — 0.2%^
*由於去年凍價,有0.5%加幅延後至今年
^今年特別安排,將0.2%加幅延至明年
0.2個百分點對票價影響實際有多呢?以中環站往旺角站為例,現時成人八達通票價為12.5元,按照本身的方程式計算,加價2%後票價為12.8元;若以新的方程式,在加價1.8%後,票價為12.7元,相差1毫子。若以銅鑼灣往沙田為例,原價為16.2元,但無論加1.8%抑或2%,其實票價都是16.5元,並無分別。
3. 今年票價調減3.85個百分點?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記者會上大力推銷,經過種種努力,已將今年的最終票價調整幅度壓低3.85個百分點,但這個數字,也是堆砌的結果。 原來港鐵過去有兩年未能按「可加可減」機制如數加價,累積了2.85個百分點的「延後加幅」。政府今次最大的成績,是說服港鐵6折收貨、將其中1.2個百分點「抺掉」,其餘1.65百分點下年度再加,再加上新機制下降低0.8個百分點的加幅,又稱把今年原有的0.2點加幅撥歸明年(未有解釋原因),便湊成了3.85的數字。
但大家也不難看到,正如上文所說,新機制與現機制比較,加幅只是降低了0.2個百分點,並非0.8個百分點,再加上港鐵願意放棄的1.2百分點「延後加幅」,真正降低的加幅只有1.4個百分點,與局長口中的3.85相去甚遠。更值得注意是,即使按政府3.85的計法,其中接近一半也只是延至明年再加,並非一筆勾銷。
4. 0.2個百分點對港鐵影響有多大?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扣減多0.2個百分點應用在港鐵每年的票價收益很大,「變相往後營運50年,呢50年都會扣減票價」。雖然沒有實際金額,但可從港鐵文件發現一些端倪。
文件提到,2.85個百分點延後加幅的安排,如於2022年1月1日生效,港鐵於2022年額外放棄的收入金額估算約為3億元,其中2億元,來自將1.65個百分點延後至下一年度實施。換言之,一次過取消1.2個百分點的延後加幅安排,其實只令港鐵收入少1億;而3億元對港鐵2022年的實際收入,大約佔0.7%。
加價幅度減少1.2個百分點,估算令港鐵於少收1億,日後加價幅度下調0.2個百分點,實際影響又有幾多?政府及港鐵都沒有於記者會上談及,現實亦難以準確計算,但需注意港鐵每年盈利可達過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