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換肝】盧寵茂:鄧桂思情況趨穩定 喜見登記器官捐贈急增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盧寵茂稱過去一星期網上登記器官捐贈人數急增4倍。(資料圖片)

好心人鄭凱甄向肝衰竭女病人鄧桂思捐出活肝,感染社會支持器官捐贈。港大外科學系肝臟移植科主任盧寵茂今早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表示,過去兩星期網上登記器官捐贈人數急增4倍,前日更有3宗肝臟捐贈幫助3位危急病人,今日再多1位捐贈者,如器官捐贈成文化,就不須經常緊急呼籲。

鄭凱甄上周四(20日)出院休息,盧寵茂表示,阿甄需數周回復體力才可重投手術前生活;至於鄧桂思過去數天情況趨穩定,清醒能聽指示,曾有段時間不需使用呼吸機,另外亦有小便,但腎功能未百分百回復。

他認為,阿甄捐肝令社會對器官捐贈有正面討論,希望社會不要善忘,現時仍有很多病人等候器官續命。

有肝有命無肝無命

周四(27日)瑪麗醫院進行2宗屍肝及1宗活肝移植手術,盧寵茂稱,總共牽涉6個手術,對人手壓力頗大,但認為是「happy problem」,多移植即令更多病人受惠,「有肝就有命,無肝就無命,我們手術成功率接近98%」。

公眾輿論「好心做壞事」

鄧桂思女兒Michelle想捐肝,惟尚欠3個月才成年,被院方拒絕,引起社會討論降低法定器官捐贈年齡,讓Michelle救母。盧寵茂認為公眾好心做壞事,「無形中係同Michelle講:『你唔捐,你媽媽有事,你會一世內疚。』」他續指,醫院對未成年人士的一般手術程序,都需要父母或監護人簽字同意,而活體器官捐贈講求獨立自主原則,院方需單獨與捐贈者討論手術風險等問題,如准許未成年人士捐贈器官,就需改變一般手術的程序,「一係改作不需要父母同意…一係改作完全由父母決定」,兩者都涉醫學道德問題。他舉例稱,過去曾有成年子女因家庭經歷,拒絕向父親捐肝,強調捐贈者要有獨立的空間及環境做決定。

瑪麗醫院計劃推行「好心人活肝捐贈計劃」,參加者需接受專科醫生和心理專家評估,接受驗血檢查後如合適,就會加入可捐贈器官名單。盧寵茂稱以往的緊急呼籲都有眾多市民響應,向醫院查詢,計劃希望提早提供相關資訊予好心人提早準備,目前已收到1封來信,表示希望參加,現已聯絡來信者。

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副教授吳國際。(資料圖片)

吳國際:活體捐肝非最理想做法

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副教授吳國際出席無綫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指,活體捐肝並非最理想做法,因現時本港最缺乏的器官包括肝臟、腎臟,自己作為醫生,不想正常人冒0.5%生命風險去做活體捐肝,惟器官短缺,故仍需進行。

他續指,接觸鄭凱甄發覺她很堅決,知道一生人只能捐一次肝,她知道很清楚明白,最終仍堅決幫鄧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