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點評】中港迎難心態大不同 北京欣賞財爺「守財有道」?
又一份財政預算案新鮮出爐,一如既往,財爺曾俊華堅守庫房大門,捏緊萬億元計儲備和歷年盈餘,今年只於指縫間漏出約380億元,拿來實現「新經濟秩序」願景,兼且還要「培育人才」和「關顧民生」。
經濟低迷,北京贊同財爺繼續儲錢?
對普通人而言,這380億港元當然是天文數字,但當分配於幾十個投資及福利項目,包括減免稅負、「科技券先導計劃」、扶持旅遊業等等,幾百億元似乎是捉襟見肘。換個角度看,香港外匯儲備高達2萬億元,遠超保證聯匯制度所需,財政儲備也累積超過8000億元,380億元算不上大數目。
當政府年年說香港「產業單一化」,經濟前景不明朗,官員卻以「退休心態」管理公共財政,以「量入為出」之名,大肆儲錢,藏富於庫房,竟然捨不得「洗錢」培植新產業,整頓經濟結構,箇中矛盾有時候實在令人有點匪夷所思。
財爺雖多年來被斥為「守財奴」,甚至遭批為「大罪人」,指其拖累香港發展,但臨近新一屆特首選舉,商界中人卻說他深得北京欣賞信任,所以留任「管數」多年,任務正正是「睇實盤數」,提防特首梁振英「亂洗錢」。
財爺雖多年來被斥為「守財奴」,甚至遭批為「大罪人」…商界中人卻說他深得北京欣賞信任…
這種說法或牽涉中港政治盤算,外人難以盡明內裡奧秘。可單純以經濟論經濟,不論內地和香港,各有各轉型問題,當我們較兩地政府的理財態度,不得不懷疑北京是否真心賞識財爺的儲錢能耐。
內地大刀闊斧扶助經濟轉型
內地政府面對經濟難關,不怕悍然出手干預失衡市場,如實行赤字預算以提振經濟(財爺視此為「禁忌」),途中確會犯錯跌倒,甚至貽笑大方(如去年「A股暴力救市」鬧劇),但中央更怕幹部「繞起雙手」,坐以待斃。
如今內地邁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公私企業債台高築,樓市庫存積壓沉重,低端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縱使經濟面臨逆境,但內地政府不會以「自由市場」為名,任由失控的無形之手摧殘民生,反而會積極想辦法,主動緩和週期動蕩,引導市場力量。
目前中央不惜撥用數以千億人民幣,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劃,推動國內「產業升級」,以創科實業建立新經濟支柱;與此同時,中央已下達「軍令狀」,誓言各地要「去庫存」、「去槓桿」及「去產能」,準備好熬一段寒冬,以期理順資源分配,最終可引導資本至高端製造業及服務業,完成經濟轉型。
當然,經濟生態各有異同,可兩地官員身在其位…所呈現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卻顯然大相逕庭。
香港政府不可再以「退休儲錢」心態理財
或者你會說拿香港比中國,是以螞蟻比大象,兩者生態截然不同,例如香港遵行聯繫匯率制度,不可如內地般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當然,經濟生態各有異同,可兩地官員身在其位,同樣面對治下經濟轉型問題,所呈現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卻顯然大相逕庭。
香港政府至今仍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可到了今時今日,有多少人還可以信心十足地斷言其行之有效?我們甚至分不清,此原則是否只為政府敷衍塞責的藉口。
這不是「干預不干預」的理論問題,而是「窮則變,變則通」的現實困境,相比內地,香港社會暫時仍更有本錢承受風險,作鉅額長遠投資,所欠者為內地政府那份意志和活力。
話說回來,財爺如真的深得中央信任,應該挺身而出,點出香港社會仍要向前走,不可能永遠以「退休儲錢」方式過下去,北京要欣賞的,應當是官員開拓領導的能力,而非其閉關守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