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健共融|殘疾人士求職難 社企:企業策略性聘殘疾員工可締雙贏

撰文:鄧康翹
出版:更新:

近日疫情漸緩,各行各業漸趨復常,據統計今年6月與去年同期比較,職位空缺數目增加38%至62500個,但即使空缺有所增加,殘疾人士就業仍不容易,就算擁有高學歷和職能,求職時仍不免遇到種種難關,甚至被拒之門外。
有精神復康人士表示,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不容易,重新踏入職場有許多擔憂「要唔要同顧主講自己患病」,又擔心坦白後不被受聘或有歧視等問題:「香港唔係太多地方接受到復原人士。」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及香港城市大學於本年2月至9月期間,分階段與不同持分者收集意見,當中包括200份來自僱主和僱員的問卷及36場訪談,以了解他們與殘疾人士共事實況。

結果顯示,逾三成受訪僱主表示沒有途徑聘請合適的殘疾人士。另外,近四成(41.5%)受訪者認為企業未能評估殘疾員工需要、(44.5%)未能為殘疾員工提供合理工作調適及未能在公司營造傷健共融文化。

換言之,調查發現不只是殘疾人士求職遇上阻礙,企業在聘用殘疾人士上同樣遇上重重障礙。

企業用殘疾員工經驗普遍佳 促請政府投放資源支援社福機構

調查亦發現,逾六成受訪者認為聘用殘疾員工經驗評分理想,更有超過八成(86%)受訪者願意繼續與殘疾員工共事,但當中仍有逾七成(73.8%)認為企業聘用殘疾人士主要是應付工作需要,物色人手。

受訪者中曾聘用或曾與殘疾員工共事的受訪者佔五成,當中主要透過社福機構招聘佔45%,而透過政府部門聘用只得16%。

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關志健博士表示政府應加強支援社福機構作為中介的角色,投放資源助社福機構提升社商協作和溝通。(鄧康翹攝)

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關志健博士表示,政府應加強支援社福機構作為中介的角色,投放更多資源助提升社商協作和溝通,助其增聘市場拓展專業人才,積極推展為殘疾人士而設的多元人才招聘會。長遠而言,殘疾人士公開就業不但能推動職場共融文化,亦能減輕社會福利開支。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提供輔助就業服務和殘疾人士在職培訓計劃,致力推動企業聘用殘疾人士及制定共融措施。培訓及就業服務總監李潔露表示,若企業能就殘疾員工能力配對合適崗位,策略性聘用殘疾員工以紓緩企業人手需求,殘疾員工也有其優勢為企業提升生產力。對殘疾人士來說,受聘於企業內發揮所長,不單能成為社會上一個生產力資源而不是社會的經濟負擔,同時亦為社會建構雙贏局面。」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李潔露女士及其服務使用者阿儀。(鄧康翹攝)

精神健康復原人士 不應被社會忽視

阿儀是其中一位精神健康復原人士,曾受情緒困擾辭去會所餐廳的工作,「情緒問題反覆影響到自已嘅工作狀態。」當時在工作上失去方向,她認為情神復康人士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不容易,重新踏入職場有許多擔憂:「要唔要同顧主講自己患病」擔心坦白後不被受聘或有歧視等問題,「香港唔係太多地方接受到復原人士。」

她慶幸參與到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的就業計劃,就讀咖啡沖調課程,畢業後對咖啡產生濃烈興趣,想日後繼續能朝這方向發展,剛好遇上DFI 零售集團招聘,經過面試後成功成為其下的員工。

她笑言工作上未有過很大困難,即使真的遇上問題向同事請教,他們亦很樂意協助,在公司中真正實踐到傷建共融,昐企業僱主和政府部門能多給予工作機會和職場硬件配套,關注情緒病患在復原後的工作需求。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及香港城市大學進行調查,以了解僱主和僱員與殘疾人士的共事情況。(鄧康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