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新聞》粒粒皆星眾籌半月達標僅一成 總編輯:「都幾可悲!」

撰文:陳嘉敏
出版:更新:

現今世代網上資訊泛濫,人人可做記者,近年新媒體崛起,但面對盛行速食文化的香港市場,經營存在着不少困難,近日以文章深入、有相當質素見稱的《端傳媒》就大幅裁員,反映即使內容優質,亦未必能於市場站得住腳。
由一眾資深新聞工作者籌辦的《眾新聞》近日亦發起眾籌,冀籌得300萬元支持網站營運,不過眾籌開展近20日,只籌得約一成款項;對於網上充斥免費資訊,總編輯李月華冀港人反思新聞資訊的價值,「如果大家永遠係咁嘅態度,邊個再去挖新聞?」

《眾新聞》由一眾資深傳媒人牽頭成立,今年元旦日起正式運作。(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對於傳媒機構,「經驗」可說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眾新聞》是由一群經驗豐富的資深傳媒工作者及新聞學者創辦,可謂「粒粒巨星」,包括《明報》前執行總編輯姜國元(安裕)、前總編輯劉進圖、記協前主席麥燕庭、《南華早報》前資深政治編輯楊健興、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教授陳韜文等,總編輯就由台灣《蘋果日報》前網路中心總監李月華出任。

《眾新聞》上月22日發起眾籌,至今已半個月,只得12%達標。(眾籌網頁截圖)

《眾新聞》於今年元旦日正式面世,李月華今日(10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說,至今Facebook專頁的追隨者已突破3.1萬,點閱率亦每月有增長,相信以新媒體來說是「幾唔錯」,但距離網站可獨立生存仍有很大距離。為了增加營運資金,《眾新聞》於上月22日起發起眾籌,目標是300萬元;距離眾籌完結只剩下71天,惟目前只籌得約38萬元,達標率為12%。

總編輯:新聞非免費

李月華說,籌組該平台是冀獲得公眾信任,做好新聞以拉闊言論光譜。對於現時網民趨向追捧免費的網上新聞,李月華認為港人應深思「世界點會有免費嘢」,新聞的背後是有人付出及工作,她舉例記者做偵查報道時,每次查冊都要付款,若新聞機構沒有資源,日後只能互相「炒」(料),「如果大家永遠係咁嘅態度落去,原創班人唔駛食、練仙?長期落去邊個再去挖新聞?」她又認為如香港社會連300萬元都無法籌到:「都幾可悲!」

資深新聞工作者吳曉東2015年發起眾籌,成功成立本港首間民間通訊社FactWire,已發表多篇調查報道。(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本港首間新聞通訊社FactWire《傳真社》兩年前透過眾籌成立,過去一年作出不少調查報道,近日亦發起第二波眾籌,目標是1,278萬元。發起人吳曉東說,號召第二輪眾籌的首兩周已籌得100萬元,反應理想,但隨着時間過去,籌款速度難免下跌。

FactWire發起人:港人對眾籌感疲倦

吳曉東認為,過去一年,除了新聞機構發起眾籌,捲入立法會DQ案的梁游兩人,以及特首候選人曾俊華亦有眾籌,難免使港人感到疲倦,「好似乜嘢都靠公眾捐款去解決問題。」他相信,港人願意捐錢予傳媒,是支持該媒體的營運模式或使命多於媒體的內容,例如FactWire就以「無老闆」作為賣點去觸動市民。

不過,吳曉東認為,肯捐錢的市民數量始終有限,媒體難以單靠市民捐款營運,長遠亦要思考其他商業模式,「公眾捐款佔到營運嘅30%已經好好,另外70%要靠自己收入。」

學者:賣點應清晰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說,港人對資訊的渴望大,但網上充斥着很多免費媒體,傳媒要成功眾籌的確較困難,最重要是賣點清晰。他稱,《眾新聞》編採隊伍不夠傳統媒體強,文章亦相對較短,不算深入,可謂「兩頭唔到岸」,故針對的讀者群亦相對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