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持農地大如黃大仙區 關注團體質疑甯漢豪奪回土地主導權論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周日(23日)表示,未來十年「熟地」供應量有3,280公頃,單是政府土地末來五年已可超額供應7.2萬個私樓單位,毋須靠發展商填數,故政府已「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政府沒有具體收地計劃,加上現時不少土地政策受發展商力量所影響,「其實唔係重奪土地主導權,而係未來更加需要倚賴發展商的協助。」
根據2021年發展商年報及中期報告、摩根大通數據顯示,單計農地儲備,各大地產商手持的農地面積近1.085億平方呎,即1,007公頃或10平方公里,相當於現時本港住宅用地近八分一,稍大過黃大仙區(9.3平方公里),又或相當於政府「明日大嶼」計劃中交椅洲人工島的填海面積。
▼10月19日 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懶人包▼
地產商土地儲備(截至2021年6月30日)
地產商持1007公頃新界農地
《香港01》去年10月根據發展商年報及中期報告、摩根大通數據,統計出四大地產商及其他發展商在截至去年6月30日的土地儲備。其中恒基持有新界農地面積達4,460萬平方呎,2022年中期報告列出增至4,510萬平方呎,多出50萬平方呎。
新鴻基地產則有3,100萬平方呎新界農地儲備,僅次於恒基;第三是新世界發展,於新界持有合共約1,637萬平方呎待更改用途的農地,比有1,000萬平方呎的長實多出約六成。連同其他發展商手持農地,總額達1.0847億平方呎,換算為1,007公頃或10平方公里。
地產商土地儲備(截至2021年6月30日)
未來5年政府土地可供建私樓已達標 甯漢豪:奪回主導權
本屆政府上周三(19日)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指未來十年已找到超過3,000公頃熟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周日表示,未來10年的熟地供應量達到3,280公頃,這就是其團隊的KPI,對於有人說未來10年熟地供應頭輕尾重,甯漢豪說單是頭五年的私營房屋供應已比現時的6.5萬個多。
甯漢豪說:「我哋平日啲私人房屋供應,要計埋私人發展商土地出產,今次我話畀大家聽,唔使靠嗰啲(地產商),我哋都做到7.2萬個(單位),超過6.5萬(指標)。我諗呢啲信息係重要,大家有信心,就係我哋話奪回主導權嗰個意思。」
陳劍青:政府發展策略根本「無掂到發展商啲土儲」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政府現時整個發展策略根本「無掂到發展商啲土儲」,並無具體措施收回發展商囤積的農地;更甚者現時方艙醫院和過渡性房屋等的土地,都要「靠發展商攞出嚟,(政府)唔願意主動徵收。」
他續指,就連施政報告不少土地政策建議,例如放寬重建門檻、新界農地補地價安排等皆由發展商提出。他認為土地政策受發展商力量所影響,未來發展策略亦需要依靠發展商解決房屋問題,質疑甯稱奪回土地供應主導權之說,「未來土地供應係咪真係有能力主導到?......有啲自欺欺人。」
▼10月19日 施政報告提出仿社會房屋方式興建「簡約公屋」▼
上一屆政府曾提出「一手樓空置稅」,促使發展商加快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的供應,惟最終未有落實。陳指,本港新興建的單位有1.6萬單位空置,「呢啲係好重要嘅房屋資源,但係發展商可以透過囤樓方式控制房屋土地供應。呢啲政策(一手樓空置稅)政府依家提都唔敢提。」
運用尚方寶劍收地 1580億收歸發展商農地儲備
發展局所指的3,280公頃熟地,部份包括仍未填海的交椅洲人工島,因此存在變數。現行機制容許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這「尚方寶劍」,即因發展用途而收回的土地,包括新發展區和涵蓋住宅或經濟發展等其他發展用途(包括附屬用途),或超越為改善鄉村地方而提供的公共設施。
收回農地的收回土地特惠補償率,最新每平方呎1,457 元,推算如收回該1.0847億平方呎土地,涉及約1,580億元,而結果政府可全權規劃發展,毋須待農地持有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