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今年錄29宗 林緯遜指不尋常 料颱風吹起水和泥致爆發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本港今年錄得29宗類鼻疽個案,死亡率可達75%,當中6名病人離世。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今早(14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1998年至2017年醫管局只錄得61宗個案,認為單單今年幾個月錄29宗屬非常高的數字,形容是「好唔尋常情況」。

林緯遜分析,短時間內有多人染疫,料傳播途徑非皮膚接觸,有機會因風季雨季,或颱風過後,吹起受污染的水及泥土,體弱人士吸入被吹起的空氣,造成明顯爆發,促政府盡快查出關聯性及聚集性原因,並關注下次雨季風季會否再有爆發。

林緯遜引述2018年的回顧數字指1998年至2017年、即20年期間,公立醫院只錄得61宗類鼻疽個案,換言之,1998年至今都只有大約100宗個案,故今年短短幾個月內已有29宗個案,屬於「非常之高、好唔尋常情況」。

一定溫度濕度就會存在 過住屬偶發事件

他解釋,類鼻疽與新冠病毒不一樣,屬於細菌的一種,不需要宿主已可在環境之中生存,例如在污染的土釀之中,只需一定溫度濕度就會存在,在東南亞、包括香港等地屬於風土病,身體較弱的高風險人士較容易感染。他指過往好少會有個案,大部份屬偶發事件。

林續稱,相信今次是因某個階段有事件發生,有利於類鼻疽的爆發,由於類鼻疽多數存在於受污染的水及土壤之中,預料可能是雨季風季來臨,颱風吹起水及泥土,於空氣之中被體弱人士吸入,出現明顯爆發,而偶發多數是因皮膚接觸,因今次多人中招,故皮膚接觸機會性較低。

▼10月13日 直擊類鼻疽爆發地深水埗區積水情況▼

+5

醫生指戴口罩有預防作用 免疫力正常者致病性不高

有分析指可能是已污染的水被蒸發成雨水,污染到食物或灑在患者身上,林緯遜認為機會不高,又指雖然過往雨季風季、海嘯發生時,個案會增加,但未必完全肯定有關,加上水源蒸發變成雨水,蒸發過程需要有一定溫度,細菌未必能生存,但如果雨水落到土壤受污染,並被風吹起後被人體吸入感染,則有較大機會。

林又說,戴口罩有預防作用,並稱若市民免疫力正常、身體良好,該細菌的致病性不高,嚴重個案一般都是體弱、有慢性病及免疫系統缺陷的人士,患者年齡中位歲亦是60至70歲長者。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診斷迅速對證下藥 可降低死亡率

他指雖然死亡率有指最高達75%的高水平,但現階段爆發死亡率約20%,部份國家甚至低於兩成,認為最困難是診斷階段,「如果診斷迅速可以對症下藥,感染人士免疫人唔差,死亡率未必咁高。」

林緯遜又說,感染此細菌的患者,一般皮膚會有濃腫,進入身體並散發至其他器官後,則任何器官都有機會有濃腫,亦可能引發慢性肺炎、白血病等。他建議市民應減少接觸些有機會受污染的水及泥,不要飲用生水,必須先煮熟,政府亦須找出關聯性及聚集性原因,並觀察下次風季雨季會否再大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