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擴大灣區交流計劃 首批70名護士免註冊明年初來港工作
醫管局早前公布會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年內引入最多10名內地醫生。醫管局今(22日)召開大會後見記者,公布會擴大相關計劃。主席范鴻齡表示,除醫生外,護士、中醫師及放射治療師亦為交流計劃內,當中護士更無須在港註冊,第一批會在明年初來港有逾70人,並望在兩年內增加至300人。
范鴻齡重申,來交流的護士很有資歷,部分為第五波疫情時內地派醫護來港的護士,而內地護士若在港發生任何醫療事故,醫管局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與以往其他交流計劃一樣。
醫管局公布,截至8月,過去一年醫生流失比率約8.3%,而護士流失比率約10.1%。為增加本港醫護人手,醫管局早前公布「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指會有5至10名內地醫生來港交流三年,並表示會成立處理粵港澳大灣區諮詢委員會,為醫管局提供策略性意見。
醫管局今公布成員名單,當中包括不少的政商界領袖,如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及華昇診斷中心董事長胡定旭等。
梁錦松為新風天域集團董事長,集團旗下在內地設立了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被質疑會否有利益衝突,范鴻齡則回應稱,醫管局有嚴謹的利益申報機制,故毋須擔心。
范鴻齡續指,大灣區委員會已在九月一日舉行首次會議,提供「真知灼見」予醫管局,推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除早前提及的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外,亦會設有大灣區中醫訪問學者計劃、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及大灣區放射技師交流計劃,此四項計劃已在醫管局內務會議通過。
他先交代現時的「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進度,指現時已有8名醫生願意來港,在收集他們的証書後便會申請他們以「有限度註冊」方式來港,主要會在胸肺科及內科工作,但就未有透露相關醫生有的資歷。
3名內地中醫師來港
至於中醫師方面,醫管局會引入3名的資深大灣區中醫師,培訓本地中醫人才,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亦已批准3名大灣區資深中醫師來港,估計3名中醫師可於下月來港。
范鴻齡續指,醫管局做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有多年,惟現時仍只有痛症、中風及癌症舒緩才有中西醫結合治療,「希望引入後,可以香港中西醫結合做得快啲做多啲。」據《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本港中醫師的人手供過於求,故他強調,引入中醫師並非希望增加人手,「 佢地唔係嚟搶飯碗,係希望佢地嚟一段時間提高中醫服務水準。」
在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方面,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表示,會在大灣區邀請一些有經驗的專科護士來港交流十個月,與醫生計劃不同,交流期間內地護士無須在港註冊,但同樣會在前線工作,主要為老人科及急症。第一批會在明年初來港,有逾70人,並望在兩年內增加至300人。
范鴻齡補充,醫管局過往亦有相關計劃,如2007年粵港專科護士培訓計劃,當時的成效不錯。不過翻查資料,當時計劃醫管局會向每位內地護士收取港幣10,000元作為提供培訓的費用,來港的護士並不會獨立提供臨床護理服務。
范鴻齡回應記者提問時指,內地醫療發展十分快,不可用現時的情況與當時的計劃比較,又重申來交流的護士很有資歷,部分為第五波疫情時內地派醫護來港的護士。至於內地護士若在港發生任何醫療事故,醫管局會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與以往其他交流計劃一樣。
至於大灣區放射技師交流計劃,高拔陞表示,由於在第五波疫情時內地亦曾派放射師來港,當時雙方在專業訓練及知識都有互相借鏡的地方,故有此計劃增進兩地交流。局方已與相關機構聯絡,並會將人選交給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審批,希望會有5至6名的放射診斷技師來港交流一年。
范鴻齡強調,交流計劃有助在大灣區建立人才庫,與本地醫護人員互相交流學習。由於本港醫護人手短缺,流失率上升,交流計劃會以內地專家來港為主,短期內香港派人到大灣區的機會就較低。
非緊急服務在疫情下大幅減少,高拔陞表示,雖然疫情回穩,但今日仍有2000多個病人需住院治療,對醫療服務的影響依然很大。他續指,現時已陸續恢復非緊急服務,如預約手術及預約治療等,強調恢復速度取決於疫情。
另外,醫管局公布公眾讚揚、意見及投訴管理2021/22的年報,其中讚揚數字比上年減少了4%,今年第一季度,即第五波疫情時,讚揚數字更按年大跌25%。另外,其投訴數字亦有上升了6%,醫管局解釋,此與住院及專科門診服務量變化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