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難上樓 王于漸倡重推租置助置業 批居屋10年後成「地雷」
本港房屋嚴重短缺,一般家庭公屋輪候時間長達6年,基層住屋困境苦不堪言。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今日(1日)出席講座時表示,基層上樓愈趨艱難,因此細單位的樓價升幅最大,草根階層被迫瑟縮劏房才不至於要流落街頭,故政府不能完全消滅劏房。
他又指,政府早在70年代末推出居屋,至今已約半個世紀,惟多達八成單位仍未無地價,亦即住戶非「真業主」,但愈趨老舊、殘破的舊居屋無法轉讓,亦難以重建,「過多10年舊居屋已經冇市價」,政府要獨力承擔重建居屋責任將成為另一個「要爆炸的地雷」。
曾在2000年代擔任房委會委員的王于漸,下午出席饒宗頤文化館的講座時提到,港英政府在70年代推出房屋階梯政策,讓基層先到公營房屋落腳,儲夠錢便可購買私樓置業,騰出公屋予其他有需要的人,惟至80年代,私樓價格飊升,公屋戶無法跳到私樓市場,令公營房屋流轉極慢。
在70年尾推出的居屋計劃,原本亦能為基層提供另類置業階梯,惟王于漸卻認為,有關計劃卻埋下了另一個「土地炸彈」。他續指,現時僅兩成居屋已補地價,意味着餘下的八成住戶並非「真業主。」
他續指,「最早期居屋喺70年代起,到𠵱家已50年,已經好殘舊」,惟未補地價的居屋難有重建希望,「過多10年舊居屋已經冇市價,邊個會買啫,都係搏政府幫佢重建」,若政府獨力承擔重建居屋的責任,「香港再過10年另一個地雷會爆炸,邊個幫你解決呢個問題?根本冇法子用市場機制去運作。」
他透露曾就此詢問政府官員,惟對方卻對問題視若無睹,「反應好似我問咗呢個問題之後聽唔到,佢就冇答我」,形容有關對話「係好痛苦嘅經驗。」
(編按:翻查資料,房委會在1978年推售首批共6個居屋屋苑,合共涉及8,300伙,分別為葵涌悅麗苑、觀塘順緻苑、柴灣山翠苑、何文田俊民苑、香港仔漁暉苑及沙田穗禾苑,當中翌年落成的順緻苑是首個入伙居屋屋苑,首批屋苑均毋須補地價,直至1982年5月起推售的資助房屋,才有附帶補地價的安排,否則不可在公開市場自由轉售。)
王于漸認為,重推租置計劃才是出路,現時約有80萬個公屋單位,以每個單位400萬至500萬元市價計算,「平啲賣都(賺)好多錢」,甚至可以市價的一半出售,一成首期亦只是25萬元,政府再為住戶提供無息貸款,協助他們真正「上樓」,以市價的一半出售,「250萬即入袋」,而餘下的250萬元則可以證券化,庫房收入可達「以萬億計。」
他認為此「加強版」租置計劃既可令市民財富均衡,住戶亦毋須再補地價,但在銀行融資後,政府庫房仍可有資金流入,是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