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高速船停航 中華白海豚出沒趨頻密 WWF促減緩海上交通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本周六(23日)是「國際鯨豚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調查發現,疫情兩年間,由於本港南大嶼水域高速船停航,中華白海豚出沒率出現明顯回升,其行為更為活躍,會在航道附近游蕩。
WWF透過公眾問卷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支持高速船「航道南移」、不少人建議「設立限速區」、「陸路跨境」、及「減少高速船班次」,WWF期望政府能在復航前,盡快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

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與南大嶼船舶航道重疊。(WWF提供圖片)
+1

中華白海豚在本港水域數量,於過去17年間下跌超過80%,WWF指出,高強度的水底噪音可減少鯨豚高達45%的聽覺距離,讓牠們難以躲避危險、覓食或尋找同伴。WWF早前透過聲納及目視調查,顯示自2020年2月南大嶼水域高速船停航,中華白海豚出沒率有明顯回升,其覓食、社交等行為亦更加活躍。白海豚更被發現在航道附近游蕩及休息,是近5年以來,未曾有過的記錄。

倡「航道南移」保護南大嶼水域鯨豚

WWF早前亦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公眾保護本地鯨豚的意願。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同跨境高速船有機會威脅本地鯨豚生存。近七成受訪者支持高速船「航道南移」,以保護使用南大嶼水域的本地鯨豚,其次是「設立限速區」、「陸路跨境」、及「減少高速船班次」。

調查又顯示,大部份受訪者認為,為保護鯨豚,可接受通勤時間因應改航道增加少於7分鐘,及增加6元船費。受訪者亦表示,支持減少高速船班次,每班船的等候時間,增加至日間28分鐘一班及夜間40分鐘一班,亦可接受。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期望,政府在復航前盡快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WWF提供圖片)

倡設立緩衝地讓鯨豚「自游自在」

WWF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指出,高速船航道橫越本地鯨豚位於西南大嶼的重要棲息地,為確保重要鯨豚生境的完整性及連續性,應設立緩衝地帶,讓本地鯨豚可「自游自在」,維持整個珠三角種群的連接性,使其可繼續繁衍生息。

WWF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表示,跨境高速船於疫情期間的停航,讓本地鯨豚有短暫的喘息機會,遠離海上交通的喧囂,調查顯示公眾對落實南大嶼鯨豚友善減緩措施的大力支持,建議政府應與業界、海事和生態學者、保育團體及其他相關持分者緊密合作,在復航前盡快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