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受情緒困擾休學兩年 樂觀父親求助伴愛女重返校園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作為父母,相信定能切身體會箇中意思。五十歲的爸爸Jay育有兩個女兒,六年前大女因受情緒困擾而休學,其後透過參加各種輔導計劃,情況大有進步。這段經歷令Jay領略到,最重要是給予孩子多點空間、時間和信心,才能慢慢助女兒重返校園,而親子關係亦會得到改善。

撰文:香港小童群益會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中學) (「攜晴@社區」計劃)

▼4月11日 教育局公布學校4.19起復課▼

+2

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作為父母,相信定能切身體會箇中意思。五十歲的爸爸Jay育有兩個女兒,六年前大女因受情緒困擾而休學,其後透過參加各種輔導計劃,情況大有進步。這段經歷令Jay領略到,最重要是給予孩子多點空間、時間和信心,才能慢慢助女兒重返校園,而親子關係亦會得到改善。

抗拒上學的導火線

面帶微笑的Jay,給予人的印象是位非常慈祥的爸爸。他形容兩個女兒由小到大都十分乖巧,雖然性格比較內向文靜,不擅於表達自己,但一家人關係融洽。而女兒們由小學開始的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大女中一時發生了一件事,導致她抗拒上學。

Jay憶述有天大女對他說在學校被同學打。之後學校聯絡Jay,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後,發現原來是當日大女不小心大力拍打同學,令對方大哭。

「佢(大女)真係一心想嗌同學,或者真係大力咗少少。其他同學見到你『打人』,就圍住話佢,嗰時佢感覺好唔開心,壓力就出咗嚟。」

女兒確診亞氏保加症

在發生「打人」事件後,大女開始逃避上學,及後更躲在學校隔壁的圖書館,拒絕回到校園。當時夫婦二人聯同學校社工陪女兒回校,留意到當她踏進校園時表露得非常緊張、害怕,Jay表示「可以想像件事影響佢幾深」。

大女持續抗拒上學,學校社工轉介她去看精神科醫生。後來診斷患有抑鬱症及亞氏保加症—一種屬於自閉症譜系的發展障礙。Jay和太太開始閱讀大量有關自閉症和抑鬱症的書籍,希望可以更了解女兒的情況。

嘗試強逼女兒上學

停止上學後,Jay形容大女每日都「披頭散髮、一日瞓覺瞓到黑,瞓醒起身食,食完就瞓。」考慮到女兒當時年紀還小,媽媽曾經嘗試哄她,又「逼佢、扯佢返學」,但大女仍然無動於衷。同時,她由從前一直累積對父母的不滿,亦一下子爆發出來。

「開始數返以前媽媽點俾壓力佢,覺得對佢唔好,好唔理解佢。但佢之前又唔會講出嚟,收埋晒喺自己個心,所以變咗我哋都唔知。」

兩夫婦與大女的關係也隨著變差,Jay憶述:「最困難係冇對答,你不斷同佢講嘢佢都唔睬你,冇反應、冇交流。」

參加輔導計劃後逐漸改變

為了幫助女兒,Jay和太太想盡辦法,包括帶她看臨床心理學家,又嘗試過認知治療、催眠治療,但始終沒奏效。後來Jay的太太致電香港小童群益會的家長輔導專線,在社工的建議下,大女參加了「攜晴@社區」計劃。Jay亦見女兒的情況漸漸好轉。

「由開頭見佢成日匿埋喺房度,披頭散髮,有時牙都唔肯刷,涼都唔肯沖,去咗『攜晴』後開始有啲動力,之後都唔需要我哋帶佢,佢自己肯搭車出去中心。」

從女兒及社工的反映,Jay得知在活動中,女兒感受到包容、接納及尊重,並逐步開放自己,與人連繫。相隔兩年後,女兒願意再次接觸社會,情緒大有改善。Jay和太太便安排她重返校園,轉到新學校重讀中一適應。雖然第一年大女仍未習慣,但由第二年開始,終於慢慢回到正軌。

摸索合適的溝通模式

Jay和太太及女兒的親子關係大有改善,父母的付出真的很重要。Jay學習到要給予女兒多點尊重及接納。

「而家有傾有講,傾開佢有興趣嘅嘢佢就會主動講。例如呢排見佢成日上網玩遊戲,問佢玩咩,雖然唔明白,但照聽,由得佢講,佢就會覺得你肯聽佢講,而過程中都會俾啲稱讚佢。」Jay發現,只要願意踏出一步嘗試了解子女的興趣,就能打開話題匣子。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的情況都可能不同。但Jay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學習放下「身段」,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夫婦之間的目標和步伐要一致,互相支持,才能帶子女走出困境。

聆聽孩子不上學的原因

自疫情爆發這兩年多以來,學校不時停課,負責「攜晴@社區」計劃的黃姑娘表示這段時間收到家長求助的數字增加不少,大部分都是子女抗拒上學。她指家長面對這些情況有擔心、害怕的情緒全屬正常。

「有時家長會用扯、逼、鬧的方法,希望仔女返學,但要留意,有機會會出現彼此責罵、肢體衝突等反效果,令彼此關係惡化。曾經有一位年青人表示『情緒困擾令自己返唔到學,其實都好難受。最希望被家人明白、理解,聽吓我嘅心聲。』建議家長可以先了解吓仔女唔返學背後嘅原因。有需要時,可以搵人傾吓。」

很多時子女未必會立即吐露原因,黃姑娘認為家長不應抱著「仔女係懶、曳」等的心態去面對,「要平心靜氣地聆聽佢哋嘅心聲、同佢哋溝通」。過程中有時會感到氣餒,黃姑娘叮囑爸爸媽媽要抱著樂觀的態度,正如Jay所說:

「你再氣餒都幫助唔到件事,唔好氣餒,咁先幫到佢。你話小朋友嘅健康定係讀書重要?個人健健康康,冇病冇痛,讀書咪最多返轉頭讀。先解決佢嘅情緒同心理問題,係比較重要。」

關於香港小童群益會「攜晴@社區」計劃:

此計劃承蒙 凱瑟克基金贊助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支持,並於2018 - 2021年期間推行。在包容及互助支持的氣氛下,透過不同的手藝或運動工作坊,支援一群受情緒困擾而暫時休學的年青人,安頓煩躁不安的心靈,重新認識自己,找回方向繼續人生路。此計劃亦有提供支援予家長。

更多關於香港小童群益會「童你心」家長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