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櫃母難接受感自責 「三步曲」助同志家長走出情緒困局
撰文: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出櫃」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子女向父母坦承自己的性傾向,甚至需要更大的勇氣。「佢哋其實希望我哋可以支持佢、明白佢、了解佢。」周太由當初迴避問題、到尋求支援,及至最後接納了女兒是同性戀的身份,過程雖然漫長,但她形容兩母女的關係比以前變得更好,這段經歷對自己也是一個成長。
▼2018年11月17日香港同志遊行▼
兩個「兒子」
「由細到大啲人都話,咦,你兩個都係仔呀?我每一次都要同人講,唔係呀呢個女嚟㗎。」育有一女一子的周太,回想起女兒小時候不論是衣著打扮,抑或是行為舉止,給人第一眼的感覺都無疑是一位男生。
由於女兒性格活潑開朗,喜歡跑來跑去,「所以佢往時唔鍾意着裙,我都會理解,係唔方便嘅。」周太亦笑說自己也不太喜歡穿裙子,故對女兒從小到大的中性打扮,或是比較「男仔頭」的性格都不以為意。
迴避談論性傾向 冀女兒變「正常」
然而,周太留意到女兒的行為表現越來越像男生。雖然她不認為女兒的打扮與性傾向有直接的關係,不過她坦言,那段時間一直迴避跟女兒討論這問題。「我自己嘅諗法係,未定嘅,可以俾佢自己探索吓先嘅。」直至女兒高中時經歷第一次失戀,而對象是一位女生。
「當時我心底裡非常之開心,因為咁咪好囉,咁咪正常返囉,所以成個過程入面,我冇顧及過佢失戀嘅感受。」
周太後來才知道,原來當時沒有好好回應女兒或安撫她的情緒,令這件事在女兒心中埋下了一條深深的刺。女兒大學三年級時再一次經歷失戀,對象同樣是一位女生。周太這次終於正視女兒的「出櫃」,「佢話佢唔係第一次(喜歡同性)喇,係我根本一直都唔想正視而已。」
對「出櫃」不懂反應感自責
面對女兒「出櫃」,周太形容自己當時如「hang機」般,而丈夫的反應則不太詫異,她估計是因為他早已有心理準備。感到徬徨無助之際,周太在網上搜尋相關的支援,找到了「性向無限計劃」家長支援服務。
接通求助熱線後,周太將事情經過告訴了當值社工。她直言當時最困難的是處理自己情緒,同時也感到非常自責,質疑自己沒有盡好母親的本分,包括「冇引導返佢(女兒)做一個女仔」,以及沒有好好跟女兒溝通。
鼓勵父母與子女同行
在尋求支援的過程中,作為「新手」同志家長,周太很感恩有社工的幫助,除了在她感到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之後更安排她跟其他遇到同樣情況的家長作交流。而在三、四年前,她形容自己忽然叮一聲「開竅」,開始慢慢接受女兒是同性戀這個事實。
「我只係諗,唔需要理會(女兒)鍾意嗰個人係男定女。同埋我只係要相信我個女佢唔會搵自己笨,咁就諗通咗。」
回望由拒絕接受,再變成接納,走過這段不容易行的路後,周太形容現在跟女兒的關係「好咗好多」,能夠開心見誠地談論同性戀話題。她寄語其他家長,不要將自己的子女拒於門外。
「我希望其他家長,知道(子女是同性戀者)後都唔好好似我咁迴避。佢哋(子女)都願意講嘅時候,咁我哋唔面對件事,佢哋之後行嘅路會比較困難,同埋會冇咁開心。」
子女願剖白因重視家人
我們的同事阿恆在計劃中認識周太,聽她分享過自身經歷。她指家長對於子女「出櫃」後的反應均有不同,主要取決於數個層面,例如家長和子女本身的關係,或者家長本身對這個議題認識的多少。而她認為最關鍵的是,家長對同性戀的態度,以及對同性戀的擔心背後的價值觀。
「例如周太嘅反應係比較溫和,佢對自己小朋友有觀察,自己都有個估計。有啲家長係好突然咁發現,會措手不及,反應又會唔同。」
子女願意跟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傾向,阿恆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個身分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第二,他們真的非常信任這個家庭。如果家長對於子女「出櫃」不懂如何反應,她建議可以先對他們說:「謝謝你告訴我,但這一刻我都不知道怎樣反應。」先給予雙方一些時間和空間消化。
▼2019年同志集會▼
消化、認識、求助
以下是阿恆的「三步曲」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家長走出情緒困局。
1. 消化情緒
情緒反應來得很突然,家長不需要刻意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有情緒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感到自責、生氣、哀傷,可以先花點時間讓自己消化這些情緒。不過一旦影響到正常生活、社交,就要盡快尋求協助。
2. 認識性傾向
當家長準備好的時候,可以了解更多有關性傾向的資訊,有助解開一些擔心或誤解。日後與子女接觸和溝通時,態度可以變得更從容。
3. 尋求支援
家長可以找一個能夠傾訴的對象,或是向專業的機構求助。而阿恆認為這是家長願意作出改變的第一步,所以亦鼓勵各位家長主動尋求支援。
更多關於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