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及國際團隊用鐳射成像技術 首在化石發現完整恐龍肚臍
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團隊利用尖端的鐳射成像技術,在一塊有1.25億年歷史、在中國出土的化石上,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肚臍,亦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最古老的記錄。該化石現時正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中展出。
利用鐳射螢光成像 檢視恐龍鸚鵡嘴龍皮膚化石
團隊研究結果論文已於國際生物期刊《BMC Biology》刊登,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為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文嘉棋。中大表示,文嘉棋利用其研發的鐳射螢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LSF)技術,重新檢視白堊紀時期一隻兩米長、用兩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皮膚化石,並呈現從未被看見的細節。
化石臍部疤痕附近有獨特鱗片
文表示,透過LSF技術,發現在鸚鵡嘴龍化石上長型的臍部疤痕附近獨特的鱗片,該項特徵與一些現代蜥蜴及鱷魚有相似之歲,該種臍部疤痕亦稱作肚臍,但有別於人類相對較細的肚臍。他稱由於其特殊且優秀的保存狀態,故該塊化石亦成為了第一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
由於恐龍是卵生動物,並不像人類般有臍帶,但恐龍蛋中的卵黃是直接透過一個像隙縫一樣的開口連接到陸上卵生動物的身體上。因在動物將要孵化的時候,這個臍部開口會被封住,形成獨特的長形臍部疤痕,今次研究是首度利用實際的化石證據去支持該項假設。
LSF技術提供嶄新視角研究 揭示恐龍鱗片細節
文嘉棋補充,該塊鸚鵡嘴龍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來經歷多次反覆研究,已有不少令科學界轟動的發現。LSF技術則提供嶄新的視角來研究它,最終揭示恐龍鱗片下的有趣細節。
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新英格蘭大學(澳洲)教授Phil R. Bell亦表示,該塊鸚鵡嘴龍化石很有可能是研究恐龍皮膚最重要的一塊化石。團隊隊員亦包括了阿根廷的Unidad Ejecutora Lillo組織的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以及美國科學進步基金會主任Thomas G. Kaye。
▼6月6日.海港城展示巨型機動君王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