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之良品成敗皆因自由行 自己舖未能扭轉敗局 學者指太依賴內地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在港迄立近30年的連鎖零食店優之良品,近年深受自由行旅客歡迎,惟在疫情衝擊及一直未能與內地通關的情況下,最終突然宣告全線結業,惟其發言人稱,不排除日後會「東山再起」。其實,優之良品(優の良品)雖然名稱含日文,卻非日本企業,於20年前已擴張至90間分店,一度是本港最大型的純零食連鎖集團之一,基本上每區都有其分店。多個調查亦顯示,優之良品為內地人最喜愛的品牌之一,其生意於03年本港開始推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後達致頂峰,於多個旺區擁有地舖優勢,亦只能把結業的日子稍稍推遲。

正所謂成也自由行,敗也自由行,優之良品過於依賴內地遊客的經營方針,以致本地客流失,當封關後難以轉型,為結業埋下伏線。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便直言,優之良品「最致命係冇咗內地客,有啲似海洋公園太依賴大陸客。」但他認同優之良品結業的決定,認為保留實力有助將來再「東山再起」。

2016年,優之良品上水分店門外人來人往。(資料圖片)

多間自用舖位放租 優之良品結業有跡可尋

優之良品創立於1993年,最為人知的零食包括魷魚絲、芒果乾及話梅等,近年經營方向改以自由行旅客為主,因此其發言人亦坦言,受封關影響,以致公司虧損。惟優之良品的結業似乎有跡可尋,早前便已相繼將自用多年的旺區店舖放租,包括觀塘物華街、荃灣街市街、佐敦彌敦道據點等,更撤出了自用多年的銅鑼灣利園山地舖。

然而,從優之良品持有的多間地舖,亦可見其老闆黎獻泰擅長投資。其實早於1997年金融風暴後,他便積極尋找高息回報物業,過去20年更是「買多賣少」,並曾於2000年前後相繼購入葵涌商貿廣場,及銅鑼灣耀華街25號全幢商廈,共動用1億5480萬元。其分店於2003年一度達到90間,遍佈港九新界,海外的特約經銷商更超過100間,那時可算是公司的黃金時期。當然,亦是因為集團及大股東為其多家地舖的業主,才可以捱過近2年多的封關日子。

最早一批進軍內地卻遇侵權

優之良品亦早著先機,為最早到內地拓展的一批品牌,透過特許經營方式進軍市場。自1998年起,經過3年多的發展,優之良品於2001年時於內地已擁有50間加盟店,當時國內店舖每日的營業額,由3,000至12,000元人民幣不等,並因為租金和薪金成本低廉,平均毛利為40%,當中以廣州大道的加盟店表現最為突出。

不過,由於內地當時知識版權法例未完善,不少本港名牌均遭受侵權,優之良品亦是受害者之一。以優之良品為例,深圳的老翻店的招牌、店內裝修風格及店員制服等,近乎幾可亂真,當時除了被揭破售賣劣質零食,老翻店還招收加盟店,唯一能夠目測的破綻為兼賣汽水、香煙等,有別於香港正店。

+2

優之良品成內地受歡迎品牌 曾一度計劃上市最終擱置

不過,侵權問題並無阻優之良品「發中國財」,更乘著自由行開放,推出專為旅客設計的大包裝零食,當時優之良品的分店遍佈各旺區,包括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等內地旅客來港自由必去旺區,每日多輛旅遊巴停泊在門外接送遊客購物。據悉,於自由行生意最火熱之際,優之良品更曾一度考慮上市,惟礙於營業額的波動太大,未能訂出一個合理的上市估值,故經多番研究下最終擱置了上市計劃。

時至今日,也許港人購買零食,一般會選擇759阿信屋、零食物語、優品360°等連鎖零食店,然而優之良品可謂本港最早冒起的零食店,根據2005年內地網站「搜狐」的調查,以及中大2011年的研究均顯示,內地人最喜愛的香港品牌,優之良品便名列其中,名單亦包括屈臣氏、周大福等知名零售商戶。

學者指內地遊客就如麻醉藥

曾風光一時的優之良品,為何最終走至突然結業的下場呢?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分析指,優之良品與目前市面上受香港消費者歡迎的零食品牌不同,例如的優品360°兼售煙酒類、日常用品如口罩等;零食物語則專注售賣日本零食,走較高檔次的路線,並定期推出減價優惠吸客;反觀優之良品則重點放在自家品牌,不如其他競爭對手的種類多元化,更為了迎合內地旅客而推出大包裝零食,忽略本地顧客的需要,以致客源單一。

李更形容,內地遊客就如麻醉藥,過往「不廢吹灰之力」便可獲得收入,當他們絕跡於本港的同時,若網購市場仍未開拓,則無以為繼。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資料圖片中)

結業保留實力有利東山再起

不過,李兆波認同優之良品的「韜光養晦」的方針,認為若果繼續勉強經營只會落得繼續「燒錢」的下場,包括舖租及薪金等每月恒常支出便如「倒錢落海」,因此保留實力為可行的策略,估計屆時疫情完結後,舖位更為便宜,有利將來再次「東山再起」。

李亦強調「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直言︰「最致命係冇咗內地客,有啲似海洋公園太依賴大陸客。好似迪士尼咁,內地客佔1/3,冇咗都仲有本地客,不至於即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