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配合國家所需 發揮香港所長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1995 年,美國《財富》交出一條駭人聽聞的標題:《The Death of Hong Kong》。同年,一群商界精英及社會領袖創立了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希望促進各界對香港前途信心,同時加強與外國溝通,消解坊間誤解。

(余俊亮攝)

「當時香港出現一場信心危機,很多人因擔心而移民、部份外資撤走,因此基金的創始成員,希望向外介紹一國兩制、基本法,同時以投資者身份,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表示,基金成立27 年以來,其中主要工作是與海外政商領袖、傳媒代表交流互動,例如邀請他們到訪中國內地城市及香港,親身見證當地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效果非常好。」

除此之外,基金亦舉辦不同研討會、專題演講,為香港發展出謀獻策。她特別提及,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在訪美時於一個交流會上遇見一位《財富》記者,後來她在網上刊登文章《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一文,承認「這座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繁榮。」

基金另一重點活動是香港盃外交知識競賽。這項活動自2007 年開始舉辦至今,希望讓中小學學生加深了解國情、外交政策,首年已得到中國外交部重視,獲認為三大公眾外交品牌之一。「首兩屆得獎學生前往北京交流,更獲時任外交部部長楊潔篪親自接見。往後的得獎學生亦曾與副部長傅瑩、張業遂、發言人耿爽、華春瑩等見面交流,非常難得。」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余俊亮攝)

消除誤解源於溝通

基金之所以經常出訪外國及舉辦知識競賽,全因相信加強溝通及認識,有助化解偏見。「雖然外國人有時候難免帶着既有觀點看事情,與他們交流時感覺有點像『鑿石頭』,但他們親身到訪中國後,看到內地真實發展而發出的驚嘆表情,我特別感到滿足。」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鄧淑德認為香港應該發揮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主動分享中國機遇,「事實上很多外國商人對中國感興趣,特別是大灣區發展。」

同場的基金理事、紹榮鋼鐵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龐超貽進一步指出,香港擁有國際公信力,有助「講好香港故事,更加要講好中國故事。」在美國大學畢業後,駐北京、上海等地17年才回港定居,疫情期間他亦經常穿梭香港與內地,熟悉國情。他指出現今各個省市對香港看法不一,香港除了對外宣傳,基金亦要加強「內交」,促進兩地民眾互動了解,取長補短。

他續指,香港青年亦要多了解中國歷史及文化,擴展個人視野。「我曾和公司的年輕職員聊天,才知道原來很多人沒有回鄉證。如果你的眼界只有香港,視深圳河為一條不可超越的紅線,這種心態只會局限自己發展。」他認為,與內地進行學術、音樂、體育等交流活動,從而鼓勵香港年輕人了解內地情況,是踏出第一步的好開始。

談及香港未來發展,鄧淑德表示,特區應該積極利用中央政策,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尤其是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中,已經清楚確立香港於不同領域的定位。「政策已經提供了,問題是香港能否掌握好。」

「香港要改變,因為其他地方也在變。」她認為,近年香港先後經歷社會事件及世紀疫情,揭示房屋、醫療、青年發展仍有各種深層次矛盾,理應放棄固有思維,拿出決心正視弊端,「回歸前後香港面對各種挑戰,問題不會自然消失,需要以行動解決」。

俗語說,有危亦有機,鄧淑德強調香港有一國兩制、穩固的法治、資金、人才、資訊流通等優勢,加上有國家作為後盾,多年來推出一系列挺港措施,例如CEPA、滬港通、深港通及大灣區發展,每一次都有助香港迎難而上,發揮潛力,寄望今後亦可「善用困難,製造機遇」。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理事、紹榮鋼鐵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龐超貽(余俊亮攝)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