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消費券僅15%流入飲食業遜去年 黃家和:疫下食肆轉型縮規模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疫情襲港近兩年半,飲食業界首當其衝,餐飲聯業慈善基金今日(19日)發表研究報告指,疫情下食肆「大洗牌」,年輕人投資的小型食肆和咖啡店等,大型酒家等亦「拆細」,轉型為中小型酒樓,以應對限聚令的衝擊。研究又發現,飲食業就業人口較疫前大跌逾15%,需要投資新科技才能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促請政府提供支援。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又指,今年首期派發的5,000元消費券,僅令業界有多15%收益,較去年大跌一半,相信市民將消費券花費在日常必須品上。

▼5月5日 食肆每枱人數調升至最多八人一枱▼

+5

餐飲聯業慈善基金聯同中文大學(行政人員工商管理)舊生會進行《2022邁向餐飲業新常態》研究。研究在去年7月至10月進行,收隻了657份消費者和506份營運者和業界從業員問卷。

研究分為三個範疇,在市場方面,調查顯示,消費者對餐飲衞生要求變得更嚴嘅苛,惟他們對食肆環境、員工和外送人員衞生的滿意度均只得15%左右。

在營運方面,餐飲勞動力持續流失,去年第三季的就業人數跌至21.75萬,較2018年市道暢旺時大跌15.6%,同期的餐飲機構單位數目亦下跌5.15%,惟跌幅遠低於就業人口,顯示該業界的就業人口不易回復至正常水平。

餐飲聯業慈善基金表示《2022邁向餐飲業新常態》研究。(林穎嫺攝)

研究認為,餐飲業動勞人口流失的其他一個原因,是薪酬福利落後其他行業。截止去年9月,酒樓或餐館接待員平均月薪為16,875元,與司機(18,793元)和建造業(20,000元)有至少2,000元差距。81%受訪營運者同意引入科技應對人手短缺的問題,惟他們卻對大額投資卻步,並認為政府欠缺支援。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最新數據顯示,餐飲業勞動人口已跌穿20萬大關,失業率升至11%,較2月的數字再挫近3%。他又提到,業界去年營業客只得約920億元,較2018年的近1,200億元大跌約兩成,今年首季的營業額更只得150億元,促請政府在收緊防疫措施時,應平衡各行各業的影響。

研究亦發現疫情下出現新營運模式,包括零售化、電商化、微小化和全時段。建議政府協助推動餐飲業全面革新,包括推出「智慧餐飲」專屬發展基金。

至於食肆的營業模式的改變,黃家和提到,疫情下不少餐廳減少規模,新晉食肆亦是以小餐廳、咖啡店、特色餐飲為主,投資者亦是年輕人,大型的食肆,如一兩萬呎的酒家疫情下無法做婚宴,已捱不住,無奈結業,部份大型食肆捲土重來便將食肆「拆細」,規模大幅削減至兩三千呎,他憂慮仍然苦苦堅持的大型食肆日後再無力經營。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主席謝寶達稱,疫情下不少食肆轉型做外賣,令業界要投資在科技和依賴外賣平台,惟外賣生意競爭白熱化,他有份創辦的「鴻福堂」則要由無座位堂食,反轉型做涼茶咖啡店,增設座位才能加強競爭力,形容食肆轉型是疫後新常態。

餐飲聯業慈善基金今日(19日)發表餐飲業界發展的研究報告,發現餐飲業就業人口較疫情前急挫15.6%,遠高於餐飲機構單位的跌幅。(林穎嫺攝)

黃家和又提到,今年首期消費券上月發放後,僅15%流向飲食業界,較去年的三成減少一半,他認為即使在放寬堂食限制下,食肆在第二期消防券亦只能享受總額的25%,估計市民主攻日常用品,而非額外開支,但他仍希望政府可在換屆前推出第二期消費券,幫助食肆復甦。

至於對於飲食業界的前景,他認為第三階段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食肆生意額已回復至疫情前的85%,預料全年生意額可貼近1,000億元,將會是爆疫以來的高峰。

黃家和又提到,今年首期消費券上月發放後,僅15%流向飲食業界,較去年的三成減少一半,他認為即使在放寬堂食限制下,食肆在第二期消防券亦只能享受總額的25%,估計市民主攻日常用品,而非額外開支,但他仍希望政府可在七月換屆前推出第二期消費券,幫助食肆復甦。

至於對於飲食業界的前景,他認為第三階段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食肆生意額已回復至疫情前的85%至90%,預料全年生意額可貼近1,000億元,將會是爆疫以來的高峰,惟在欠缺自由行和海外旅客下,仍未能追上疫情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