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援度低 近五成受訪精神病康復者失業
對你我而言,上班或是件苦差,但對精神病康復者而言,工作是引領他們重返正常生活的一扇門。有躁鬱症患者從由半年來不出家門,靠一份工作,得以新生,現成為朋輩輔導員分享經驗,但有調查發現,約五成受訪精神病康復者失業,僅兩成就業,即使就業,他們只能滯留低技術工種層面。
確診精神病等於判死刑
「曾經,我想過用完戶口的儲蓄,申請綜援過餘生就算。」
鄧若霞(Grace)2008年躁鬱症病發,那時26歲,任職小學教師。因工作壓力太大,無法面對學生、家長,辭去教席後,大半年無所事事,朋友帶她看精神醫生確診,「彷彿把我判了死刑,但我不承認,亦不願食藥,因為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病。」
就業助新生 助人自助
即使獲轉介到精神病院,接受了一年治療後,她亦無求職意欲,「我認為自己什麼也不懂,只會教書,但我卻患上精神病,我可以想像,如果我是校長,都不會聘請自己。」
幸獲社工介紹到主題公園任票務員,成為人生轉捩點,「當時我認為自己不正常,但這份工作成為了一扇希望的窗,令我嘗試過正常生活。」她逐漸建立自信,並重新投入生活,「不是為了薪酬,而是滿足感。」現在的Grace完成了半年訓練,成為全職朋輩支援工作員,透過分享個人經驗,鼓勵康復者重投社會及公開就業。
精神病康復者貧窮率高達44%
作為精神病康復者,Grace是能夠重新投入工作的少數。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去年1月至3月,以問卷調查40至59歲的精神病康復者,成功收回488份問卷。結果顯示,即使經恆常現金福利介入後,受訪的中年精神病康復者貧窮率仍高達44%,遠較2013年整體殘疾人士貧窮率29.5%高。
社聯總主任(社會發展)黃子瑋解釋,精神病康復者較殘疾人士更難就業,因社會普遍會同情殘疾人士,卻懼怕與精神病康復者共處。調查亦顯示,近五成受訪的康復者失業,僅兩成就業,即使就業,他們大多只能從事低技術工種,且年紀愈大,失業情況愈嚴重。
調查又發現,四成受訪者認為社會支援度低,近四成受訪者認為沒有或很少機會可與人接觸。根據醫管局數據,整體精神病求診人次由2001年的50萬增至2014年的79萬。郭俊泉表示精神病患者持續增加,但資源不足,主要集中處理緊急個案,難以分配人手提供文娛服務。
僱主視藥物副作用為偷懶
41歲的Toby是精神分裂症康復者,於五星級酒店任職洗衣房助理任職6年。康復初期,求職面對重重困難,她曾任清潔工人,「當別人知道我患精神病,隨即告訴我,他們不會聘請有病的人。」Toby一直服食藥物控制病情,由於藥物副作用,減低工作動機,且經常請病假。
社聯總主任(復康服務)郭俊泉指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存在誤解,不少的精神病康復者因藥物副作用而容易疲倦,但僱主卻因此誤會他們偷懶,亦有人對精神病有負面標籤,害怕與他們接觸,進一步阻礙康復者重返職場。社聯建議加強就業支援,政府應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工作培訓及就業配對支援,增加輔助就業名額,並加強教育活動,讓公眾認識精神健康及推廣傷健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