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黃頭變烏蠅頭 服務40年列車今告別 工程師不捨旅程終完結
【東鐵/沙中線/過海段】1982年5月6日下午2時,九鐵首班電氣化火車從紅磡至沙田開始載客行走;昔日的英製「黃頭」電氣化火車,經過中期翻新成為東鐵「烏蠅頭」12卡車,車隊前後服務香港近40載。
40年後的5月6日,港鐵今天安排12卡列車,下午1時開出最後一班烏蠅頭列車告別乘客,列車的榮休之旅,路線恰巧同樣由紅磡駛到沙田,告別一個時代。明天起,東鐵軌道上,再無英製列車,換上新韓製9卡列車。
百年歷史的東鐵,車隊換代早非首次出現,從最初使用蒸氣火車,後來轉用柴油列車,緊隨時代步伐推行全面電動化,一代又一代的列車,見證香港發展。曾參與12卡英製列車由「黃頭」變成「烏蠅頭」工程的前九鐵工程師,對於「老朋友」榮休,雖感不捨,但列車服務一直配合社會需要來轉變,回憶起當日一手一腳,為列車「裝身」改造,見證列車陪伴港人走過40年,旅程終要完結。
《香港01》專訪三代前九鐵的工程師,回憶當年與英製列車合作的點滴。
▼歷代東鐵用車▼
東鐵最先使用蒸汽火車,至60年代起全面改用柴油火車,前九鐵工程師高榮勛於1981年加入當年的九廣鐵路局,經歷兩鐵合併,2015年退休離開港鐵。
高任內一直負責東鐵及西鐵列車的相關工作。他說,加入九鐵時車隊仍然採用柴油車,每天「轟轟轟」坐火車上班,看着新界農民擔着擔挑出入。其後東鐵逐步電氣化,至1983年,紅磡至羅湖站實行全線電氣化,完全淘汰柴油拖拉載客列車。
工程師高榮勛︰近郊列車通勤化 座椅擺位刻意調節增企位
九鐵早於1978年起開展電氣化工程,沿線鋪設雙軌及安裝架空電纜等,並向英國都城嘉慕訂購本港第一代電動組合列車,即為現時大家熟悉中期翻新列車變身成烏蠅頭前的「黃頭車」,當時列車憑搶眼黃色車頭設計,因而獲得「黃頭車」的稱號。
高說,「黃頭車」為近郊列車,加速較慢,站與站之間距離較遠才可行,但後來加了沙田站等新站,對列車速度要求亦增加,為符合乘客要求,工程人員已為列車加粗車軸增加承重,座椅擺放亦有所調節增加企位。
至90年代,工程人員發現「就咁改少少、改少少係唔夠用,所以要大改革。」高說,頻密的起步及煞車,令列車承受不到增加的應力,檢視後列車結構都要加強,為加快上落乘客,列車每卡車廂的車門數目亦由3道加至5道,「最大轉變是corporate image(公司形象)轉變,由黃頭突然轉做煥然一新感覺」。
負責翻新黃頭成烏蠅頭 工程師黃敏韜︰好似我嘅Baby,𠵱家要劏開架車唔要 有啲唔捨得
經過中期翻新的列車,由原來的「黃頭」變成「烏蠅頭」,即現時12卡列車的模樣。黃敏韜於1989年加入九鐵,至1997年加入有份參與翻新列車的工程公司阿爾斯通,黃也一直參與翻新列車工作。他說,當時列車的改動相當大,「本來唔可以由北面車頭行到南面」,要拆除部份駕駛室,增加車廂之間接駁位置,而動力及電力系統都有更新,車廂加了顯示屏等,「差唔多所有嘢都係新」。
黃敏韜整個工作生涯都幾乎與「烏蠅頭」列車有關,「好似我嘅Baby,而家要劏開架車唔要,有啲唔捨得。」他說,即使離開了九鐵,但之後每逢乘坐東鐵,若聽到車身有不尋常聲響,都會向車站匯報。
「烏蠅頭」於1997年2月投入服務,1999年加入九鐵的王宏亮曾擔任一線維修工程師。他憶述,12卡列車較其他香港鐵路列車都要長,往往檢查期間,由車頭走至車尾都要用上數分鐘。王當時為「烏蠅頭」作恆常維修,確保列車運作安全可靠,指十多年來亦一直改善列車的電路控制等,增加可靠性及舒適度。
05年列車底盤組件支架現裂紋 工程師驗車底吸驗紋劑一度失聲
不過,中期翻新列車運作期間都曾出現問題,高榮勛與王宏亮都提起2005年中期翻新列車底盤組件支架出現裂紋一事,王說,當時曾連續工作逾30小時,為所有中期翻新列車裝置臨時輔助索帶,並作檢查。當時已被調負責西鐵項目的高榮勛,臨危受命為所有列車的底板檢查,更曾因吸入太多揮發性的驗紋劑,導致喉嚨腫脹無法發聲。
「經過咗40年之後,呢架車終於應付唔到咁大嘅需求,終於係要淘汰,咁係有啲唔捨得」高榮勛見證12卡車的前世今生,「始終係自己一手一腳維修過又改造過,生命好大部份擺咗喺嗰到,有啲親切感,有啲依依不捨。」不過他指出,東鐵過海段軌道有大斜坡,若仍要「老人家」列車爬坡,速度始終不及韓製9卡列車,認同因應新服務,有需要轉用新車。
▼12卡「烏蠅頭」列車即將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