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推手凌嘉勤:社區營造首納政策 免重蹈悲情城市覆轍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主力推手之一的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今日(30日)在規劃師學會舉辦的網上研討會提到,將會採取「政府主導、社區營造」模式發展北部都會區,是首次將社區營造加入政策文件,以避免重蹈以往「發展主導」致天水圍和東涌規劃失敗的覆轍。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凌嘉勤表示,政府過去一直以「發展導向」規劃新市區,最終與社區及市民期望造成極大落差,包括形成封閉式社區、壟斷式商場文化、內地衰敗及悲情城市,「屏風樓」等亦嚴重破壞環境,形容香港的社區規劃「似有還無」,批評在有關規劃上,至今仍欠缺機制、政策、持續性和資源等。

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早年有「悲情城市」之稱的天水圍和東涌兩個在90年代興建的新市鎮,帶來了社會和社區問題,他強調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應汲取有關經驗,及早制訂社區支援計劃,不能再漠視對弱勢社群的關懷、照顧和支援,強「要堅持實現社區共融。」

作為北部都會區推手的他提到,該區的發展策略方向之一,是要建設宜居、宜業及可持續發展社區,並會採取「政府主導、社區營造」的操作模式,形容是首次將社區營造加入政策文件,加強公眾參與的過程,並協調各類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規劃、設計及管理。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建議,政府收回約700公頃的私人濕地和魚塘,形成約2,000公頃的濕地保育系統。(《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截圖)

對於如何融合市民的不同聲音,他坦言社會很複雜,各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考慮,不能假設要發展的地方是「天堂」,故在規劃、諮詢前,應釐清的有關社區的權力關係(power dynamics),以化解當中的衝突,但形容過程可能會很痛苦。

他又提到,政府要預期到人口會膨脹,故要事先規劃,不應待人口急升後才開始計劃發展,故應「適當超前」在北都區的合適地點,規劃重要的區域和全港設施。

▼三個濕地保育公園選址▼

+2

去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計劃包括收回約700公頃私人濕地和魚塘設立多功能濕地保育公園,凌嘉勤負責協助政府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被視為是重要推手之一。他早前回應質疑時強調,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同步發展,才能令本港有足夠土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