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戶冀安置公屋單位「高大新向海南」 韋志成:難滿足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撰寫網誌,指土地短缺是市區更新的絆腳石,重建項目亦往往面對受影響住戶對原區安置的訴求;他更形容住戶對於遷往安置的公屋單位有不少要求,例如要高層、單位大等等,他強調市區較少新公屋落成,令市建局難以滿足居民訴求。
韋志成指出,根據現行的《市區重建局條例》,市建局對已收購物業的住宅租戶補償方案,分為特惠金補償,及為合資格的人士安排公屋。不過,他表示有同事分享住受影響租戶對公屋安置的要求,要「高大新向海南」,即新居要位處高層、單位要夠大、住新單位而不要經過翻新的舊單位、最理想面海或向南。他認為租戶對改善生活環境是「人之常情」,但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市建局未必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
公屋供應緊張 難原區安置
他以土瓜灣重建項目為例,受影響租戶超過1,500戶,大部分符合申請公屋資格的住戶期望獲區內的公屋安置,惟九龍城區內的公屋單位供應有限,除2013年落成的德朗邨和啟晴邨外,就只有3個早於60至70年代落成的公共屋邨,分別是馬頭圍邨、真善美村和樂民新村,可見重建租戶安置的訴求與實際情況存在很大落差。
韋志成續指,本港公屋供應量十分緊絀,要妥善處理未來重建項目內住宅租戶的公屋安置,對當局而言是艱巨挑戰,更遑論居民希望在市區「原區安置」的意願。
重建速度遠慢於市區老化
韋志成又指,市建局過去15年開展60多個重建項目,料可提供約1.8萬個新住宅單位,但至今只有約8,000個新單位推出,遠低於受影響住戶的數目。他提到,政府於《長遠房屋策略》公布按2011至2015年公、私營重建規模和速度,推算因受重建影響而新增的房屋需求平均每年約為4,200 個。惟市建局要追趕市區老化的步伐,開展的重建項目的規模將比現時的大、數量也以倍數計算。
他強調如要加快步伐改善舊區老化,將會面對實際環境及土地資源的限制,長遠來說,香港極需要額外的房屋用地,才能有效處理舊區老化問題以及應付重建以致受影響住戶對房屋的大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