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創科業人才嚴重流失 北上融資受阻 業界促制定通關時間表
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各行各業均遇到經營困難,創科業界同樣亦不例外。立法會議員邱達根今(22日)聯同創科界5個團體發表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企業的生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當中約41%為10萬至100萬元,同時66%過去一年無法取得融資。業界認為,防疫及封關措施,以致業界面臨人才流失、物流運輸受阻、無法與廠家有效交流、難以取得融資等情況,故希望政府能放寬科研人才往返內地的隔離,以便與生產商協調;並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挽留人才。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河套地區▼
18%創科企業損失500萬元以上
創科界於今年2月至3月發出網上問卷,向業內企業查詢,獲203間回應。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企業於疫情遭受生意損失,當中41%的損失為10萬至100萬元,31%為100萬至500萬元,500萬元以上則共有18%。亦有66%企業於過去一年未能獲得融資,不過約六成企業選擇不會裁員,以應對第五波疫情。
創科界解釋,雖然疫情爆發後,政府部門及企業紛紛數碼轉型,並非創科界企業的種類繁多,大部分不惠於疫情。反而,疫情帶來的防疫及封關措施,令業界面臨人才流失,運輸受阻,無法與廠家交流,出現難以融資等情況。
封關影後難與生產商溝通
數碼港創業學會聯合會長盧文聰表示,本港長期對外封關,然而本地創科主力設計的環節,產品生產則依賴國內,封關後無法與內地生產商溝通協調,難以解決產品問題。同時物流受阻,內地科研器材需長時間運抵本港,若設備不幸出現損壞,亦難以更換或退貨,從而影響科研進度。
投資者抱避險心態 前期項目融資難
盧說:「唔係視像通話就可以促成訂單,係通過面談、商業拜訪先促成到商業活動,視像完全係開唔到單。」立法會議員邱達根補充指,雖然目前總投資金額不變,但投資者的避險心態增強,只投資後期項目,以致前期項目融資困難。同時,以往企業須親身到內地或海外尋找投資者,故封關下難以取得融資。
▼2021.11.26 工業邨正式改名創新園▼
海外及內地人才不願來港
人才方面亦是業界面臨的難題,盧指不少原居地為海外的人才,為了避開隔離政策不願到港。即使願意接受隔離,預訂隔離酒店亦存在困難,以致海外人才未能來港工作。
本地人亦選擇離港發展
科學園科培網絡會長李治緯補充指,創科界人才短缺,企業於疫情期間不願裁員,因人手已減無可減。惟培育人才亦花費時間,內地及海外人才不願來港,外國如新加坡等地政府積極吸引人才,以致本地人才選擇離港尋求機會,令情況更雪上加霜。他更透露,不少同事考慮移民加拿大。
此外,雖然創科署豁下的基金讓企業申請補助。但李指出,採購項目的程序冗長,若每個部件的價格逾5萬元,需提交5份報價單。惟企業的人手有限,難以就單一項目提交幾十份報價單。
▼2021年《施政報告》洪水橋成新界CBD▼
選手不願參加本港電競賽事
香港電腦商會主席許建生亦指,有會員的損失達500萬至1,000萬元,由於選手來港須接受隔離,主辦單位不願參與香港的賽事。雖然嘗試舉辦線上直播活動,卻苦無贊助商,以致舞台承辦商及本地選手等,處於零收入的狀況。
業界建議,雖然現時政府縮短隔離時間,但期望政府提出路線圖及通關時間表,讓海外人才能盡早安排去向;設立完善制度,加快審批創科企業的申請,甚至成立督導委員會加快採購項目;放寬科研人才往返內地的隔離,以便與生產商協調;邀請更多大型機構駐港,以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挽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