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天星小輪放工時間一程總收入$200 船員:早前「吉船」來回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嚴峻,天星小輪因乘客銳減,稱要借貸營運,目前已資不抵債,公司形容到2047年也未必能還清債務。究竟天星小輪有幾門羅雀?
記者周二(15日)黃昏坐上四班來回中環與尖沙咀的班次,乘客都只能坐上層,每班船只有50至60人乘搭,假設全部乘客都是付費成人(上層單程3.2元),每班總船費才約200元。有水手說,相比起3月11日縮班前已算旺,當時晩上常會「吉船」往返兩個維港兩岸。
有乘客表示,每次由尖沙咀去中環,坐天星小輪是很方便選擇,認為它並非只服務遊客,對香港市民亦很重要,即使加價都會繼續乘坐。現時疫情期間乘客減少,加上船上開揚通風,有乘客指比其他交通工具更安全,因而成為另外選項,相比起疫情最嚴重日子每班船只有數名乘客,最近數天反而輕微上升。
虧損逾7000萬 續以債渡日
天星小輪周一(14日)發出新聞稿,公布1月及2月份兩條專營航線的載客量合共只有100萬人次,僅為2019年同期的27%,形容門堪羅雀,過去一年一直以債渡日。2月出任總經理的周卓賢緊形容乘客流失低處未算低,過往旅客佔乘客量的比重近五成,現在連本地客也因疫情大量流失,自2019年6月起30個月的震盪,期間累計虧損超過7,000萬元,已資不抵債,早已墮入「負資產」行列。
現時完全依靠舉債以應付日常營運開支,每月收入甚至連員工的薪金也抵不上,已幾乎山窮水盡。 電視宣傳片會提醒市民「借定唔借,還得到先好借」,可惜為維持服務,天星根本沒有選擇,欠下的債務,很可能到2047年也未能還清!
提早晚上7時半開尾班船 只開放上層甲板
記者在周二下午6時至7時左右放工時間乘搭了四次,中環往來尖沙咀的班次觀察,每班船乘客大約50至60名。現時天星小輪只開放上層予乘客,下層停止開放。從入口處顯示從3月11日起調整服務班次,最早航班延遲至上午7時半開出,尾班船提早至晚上7時半開出。
昨晚的情況已算「人潮」。水手盧先生表示,自第五波疫情以來,乘客數量大幅減少,乘客從數百人可以減至「一隻手數得晒」,影響明顯地比前四波疫情更為嚴重,早期晚上7時後的班次,乘客基本上寥寥可數,多次「吉船」來回。他指直至3月起公司調整班次,接近6、7時放工時間及尾班船,在只開放上層情況下,大約坐滿七至八成。
過往放工時間一船可坐300人
盧先生續稱,以往同樣上下班時間,兩層甲板的乘客共多達二三百人。疫情以來,天星小輪每艘一直都維持七八名船員服務,至今仍一樣。他認為,一直以來天星小輪擁有穩定的支持者,即使出現不同的過海巴士或港鐵路線,在部分香港市民心中,天星小輪的角色都沒有被改變。
乘客:感覺比較通風和安全
天星小輪在周一的新聞稿形容已變為被遺忘的「公共交通工具」。剛剛下班的陳先生說,他從小已習慣每次到尖沙咀為避開人群,都會選擇乘搭天星小輪過海。在他眼中,這有一定的歷史,如果有日停運,「猶如一個回憶突然消失。」他補充,每次去中環,天星小輪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並不是只為了服務遊客觀光,對香港市民亦很重要。
現時疫情期間為了避開人群,他下班後都依然會乘坐小輪過海。他指早前疫情每日萬位數增長時,他每日上下班時間乘坐的班次,乘客量只有「個位」數;不過最近數天,他也發現可能因為其他交通工具環境較密封,乘客數量有輕微地上升。
另一位乘客吳先生特意從中環乘坐小輪往尖沙咀,「天星小輪對香港是一個重要的Icon(象徵),如果因為這段(疫情)期間消失,這是很可惜。」他在疫情期間也特別會乘搭天星小輪,人流雖少了,但感覺比較通風和安全。
他直言不介意加價,都希望能夠繼續堅持營運。不過,他認為天星小輪若被定位在大眾公共交通工具,則較為困難,如果要趕時間,天星小輪未必會成為市民首選。他希望天星小輪可能找到新的地位,亦相信香港市民會繼續支持。
高峰期一個月200萬人次乘搭
根據運輸署數據,2017至2018年期間天星小輪每月乘客量維持在130萬人次至高峰200萬人次,至2019年首半年的客量都與過往同期相約,直至2019年8月跌穿120萬客次,雖之後客量有所回升,但未能回到一個月超過200萬客次的乘客量。
新冠疫情於2020年1月尾起於香港爆發首波疫情,政府收緊入境措施,旅客人數大減,又因不少公司實施在家工作,天星小輪客次大跌超過一半,2020年全年每月只有約50萬至80萬客次。隨疫情緩和,天星小輪客量本有回升趨勢,於第五波疫情爆發前,去年12月客量回升至約118萬客次。不過天星小輪最新公布今年首兩個月的客量,兩個月只有102萬客次,較2021年更少,平均每月只有51萬人次乘搭。
天星小輪起源要追溯至1880年,當時一位名叫 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 的波斯拜火教徒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其載客渡輪服務。往後的十年間,亞美尼亞裔商人吉席.保羅.遮打爵士買下了所有小輪,並於1898年5月正式成立天星小輪公司,成為遮打爵士與怡和洋行成立的九龍倉旗下公司,一直至今,九龍倉集團現為發展商會德豐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