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人情味商戶】布行織布亦織網 善用布料為傷健人士添色彩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深水埗曾經布行林立,近年隨行業式微,布行買少見少。「華發疋頭」由1988年開業,至今已有34年歷史。老闆劉田歡(泰臣)之所以堅持經營下去,除了是繼承父業的心願外,亦因著與深水埗街坊鄰里所「織」起的一份情誼。近年布行更身體力行參與社區,與社福機構自強協會合作,捐出布料為傷健人士的輪椅換上新裝,別具意義,令布行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嘉許為「人情味商戶」。
攝影:龔嘉盛

泰臣自幼跟隨父母在店舖「打躉」,整個童年都在深水埗渡過。每當憶起童年,泰臣除了想起一匹匹色彩繽紛的布料外,亦回味區內滿滿的人情味。「我們與附近的店舖及街坊關係很好,大家經常互相幫忙,例如看守貨物或舖頭,累積了一份獨特的街坊情。」

泰臣自幼在深水埗成長,對區內的人和事建立了深厚感情。

一匹小布料 成就大意義

生於斯長於斯的情誼轉化成泰臣參與社區的動力。當他從父親手上接過布行生意後,便決心善用小店的布料及團隊的能力,幫助區內有需要的社群。由於布料是原材料,需要繁複的工序才變成「有用」的成品,因此布行曾多次向社褔機構表達有意捐贈布料也被婉拒。直至幾年前認識自強協會,得知協會開展的「社區輪椅褓母隊計劃」需要布料,泰臣便一口答應支持,開始合作。

泰臣沒想到一匹小布也能成就大意義:「輪椅是傷健人士的朋友,但它們通常都是黑沉沉的。計劃利用我們的布料美化輪椅及製成不同的配件,例如雨擋、側揹袋等,既美觀又實用。」泰臣表示不少傷健人士為輪椅增添色彩及配件後,十分開心,因為這些「增值服務」難以在市面上買到,而且對於有一定醫療開支負擔的輪椅人士而言更是百上加斤。「我本身對傷健人士的認識不多,但在計劃中與他們接觸多了,便加深認識。現在他們有時經過布行也會入來傾偈或休息一下,大家成為好朋友。」

面對疫情的衝擊及行業式微,泰臣認為小店的經營並不容易,需要其他店舖及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才能共渡難關。此外,他認為年青人的力量亦能為布業帶來曙光:「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為這行業帶來新方向及正能量。」

布料既可美化輪椅,亦可製成實用的輪椅配件,配合輪椅人士需要。

連繫商戶與社區 編織互助網絡

社區裡有形形色色的小店,除了照顧市民衣食住行上的需要外,有些更發揮守望「商」扶的精神,為居民提供不同的幫助。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早前舉辦「守望‧商扶」人情味商戶嘉許計劃,表揚地區商戶對建構社區互助網絡的貢獻,首階段獲獎商戶共有八十間。

基金委員張益麟從事紡織服裝業多年,與「織」這個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分享:「我除了參與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工作,積極連繫各界建立社會資本之餘,亦經常鼓勵行內企業及商戶,攜手於社區編『織』互助網絡,例如透過跨界別合作開展新服務或產品改善社區、鼓勵年青人與前輩交流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感謝地區商戶一直以來與基金計劃團隊的合作,期望將來有更多商戶願意多行一步,同心協力建構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張益麟先生鼓勵企業和商戶攜手於社區編織互助網絡。

(資料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