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震|1918年南澳7.3級地震波及香港 幾乎所有建築物都搖晃
市民今日(14日)凌晨紛紛在社交網站分享感到地震,天文台接獲超過一萬名市民報告感到維持數秒的輕微震動。天文台表示,是次屬淺層地震,加上發生在凌晨較安靜時分,故容易感受到震動,大部份市民形容猶如大型貨車駛過、有掛起物件擺動等,少數人更反映在睡夢中驚醒,本港東面震感較西面更強。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表示,香港雖然不是位於活躍地震帶內,但鄰近的地震亦會波及本港,最嚴重一次是發生在1918年大年初三,在港東北300公里的汕頭近岸小島南澳,發生過7.3級大地震,當時香港亦被波及,為本港造成明顯破壞,當時幾乎所有建築物都搖晃,更有不少人從大廈中擁出,當時位於羅便臣道的聖若瑟書院更因受到嚴重破壞而要搬遷。
天文台初步分析,距離本港92 公里的中國東南部近岸發生一次 4.1級地震,本港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V (四)度,即可令懸掛的物件擺動。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回覆《香港01》表示,今次並非強地震,但發生在距離本港100公里範圍內,且在較寧靜時段,較多市民透過手機程式報告。大部份人形容猶如大型貨車駛過的震動、有掛起物件擺動、門窗發出聲響,亦有少數市民反映在睡夢中驚醒,綜合分析是次地震烈度最貼近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V度。
本港東面震感較西面強
林靜芝說,是次地震接獲全港各區市民報告,但本港西面(如屯門、葵青)報告地震烈度較貼近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 度(即室內有感),反之東面(如西貢、沙田、大埔及港九地區等)感覺較明顯,但沒有對建築物構成影響。她又指,地震發生在廣東省惠州市海域,震源深度只有25公里,屬淺層地震,故市民更明顯感受到震動。
本港曾發生輕微地震
她又補充指,惠州市海域並非地震板塊交界處,但處於斷層,當出現輕微地震,地殼會釋放能量,近年在本港境內亦曾發生,包括2014年1月27日發生在大欖涌水塘附近的1.8級地震,及2019年12月5日長洲附近1.4級地震,分別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度及III度,兩次均只有數十名市民報告。她解釋,本港亦有斷層線,有機會引起輕微地震,但出現大地震的機會很微。
參考天文台於70年代末設立的短週期地震監測網,本港上一次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V (四)度發生在2020年1月5日早上6時55分,當日震中地點發生在距離本港只有41公里的珠江口珠海市香洲區海域,地震強度為3.4級,但當時只有超過1,200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有感地震。林靜芝估計,當時市民即使透過電話報告,但清晨時分接聽數量有限,加上發生在早上時分市民或仍在熟睡中,故收到的報告相對較少。
百年前南澳大地震曾令本港建築物搖晃
梁榮武亦估計,在夜深人靜時分市民更容易察覺到震感。他指,本港即使不是位於活躍地震帶內,但當鄰近地區發生大地震,也會被波及,而本港感覺最強烈的地震發生在百年前,即1918年2月13日的南澳大地震。
翻查天文台資料,這場發生在大年初三的大地震,震中位於距離香港300多公里汕頭對開海面上的南澳島附近,其中在當日下午2時07分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感最強,持續時間亦最長。該次地震在香港的震感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VI至VII(六至七)度(即人人有感、站立有困難)。
根據當時報道,地震發生時全香港都感受到震動,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在搖晃,尤其是在中區更出現一片恐慌,多人從猛烈搖晃的建築物湧到街上,更有婦孺受驚暈倒。由於2月13和14日共發生了14次有感地震,香港多幢建築物在地震中受損,天文台總部上層的房間牆壁亦出現數條裂痕,當時位於羅便臣道的聖若瑟書院更因受到嚴重破壞而需要搬遷,山頂道一間房屋的住客因房屋出現裂痕而需要短暫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