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 | 全文2.4萬字 電子消費券及派糖措施 還有退稅1萬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3日)發表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全文如下:

主席、各位議員、各位市民:

我謹動議二讀《二零二二年撥款條例草案》。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困擾全球已經兩年。疫情深深影響着經濟的運轉、民眾的生活。去年年中開始本港疫情受控,經濟活動和市民生活逐漸恢復。不過,過去一個多月變種病毒來襲,形勢急速逆轉,病毒擴散速度之快、影響程度之深,對很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小企的經營造成沉重打擊,削弱了大家對前景的信心,社會上瀰漫着憂慮和悲觀的情緒。

快速穩控疫情,關乎市民的健康、市民的生命安全,亦是穩住信心、穩住經濟的關鍵。中央的關懷和指導,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無私支援,讓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團結、更堅定信心、更鬥志昂揚。我們會全方位、全速、全力抗擊疫情,一定可以打贏這場抗疫戰。我們會調撥一切可動用的資源、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全力抗疫。單在預算案預備的資源已逾五百四十億元。

▼政府2月23日公布今年再推出電子消費券▼

+2

此時此刻,加大資源為市民紓困、為中小企提供喘息的空間,亦是市民對政府的期望。因此,這份預算案繼續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措施主要圍繞四個方面:

(一)全力抗擊戰勝疫情;

(二)為市民和中小企紓困;

(三)為下行的經濟提供支撐,並推動疫後的經濟恢復;以及

(四)投資未來,部署經濟中長期的發展。

預算案的逆周期措施總承擔額逾一千七百億元,連同基建和其他開支的增加,估計可為經濟提供約三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詳細說明。

(陳茂波FB 圖片)

二零二一年經濟回顧

二零二一年,隨着世界各地相繼推展疫苗接種計劃,加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強力支持,環球經濟活動顯著恢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經濟去年強勁反彈百分之五點九。

主要經濟體的需求大幅反彈,亞洲地區的生產和貿易活動暢旺,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維持強勁,全年合計實質大幅上升百分之十九,較二零一八年的高位超出百分之十點九。

由於區內貿易往來持續活躍,香港的運輸服務輸出回升,金融服務輸出亦進一步增長,令整體服務輸出全年錄得百分之一點一的輕微增長,但因訪港旅遊業近乎停頓而仍遠低於經濟衰退前的水平。

▼財政預算案懶人包▼

+1

本地疫情自去年五月起至年底維持穩定,就業和收入狀況持續改善,加上消費券計劃的推動,私人消費開支全年反彈百分之五點六。營商前景趨向正面,投資開支上升百分之十點一。

香港整體經濟在二零二一年顯著復蘇,增長百分之六點四,扭轉了之前連續兩年的跌勢。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去年年初百分之七點二的高位,大幅回落至最新(二零二一年十一月至二零二二年一月)的百分之三點九。

由於本地經濟持續復蘇和進口價格升幅加快,消費物價通脹在二零二一年逐步上升,但受早前私人房屋租金下跌影響,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保持溫和。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的影響,去年全年基本通脹率為百分之零點六,較前年低零點七個百分點。

受美國貨幣政策取態、內地監管要求、環球變種新冠病毒和供應瓶頸等因素的影響,本地股票市場在二零二一年顯著調整。

低息環境及堅挺的用家需求支持下,去年上半年住宅物業市場暢旺。不過,市場氣氛在去年第四季因本地股票市場調整和憂慮美國加息而減弱,樓價全年仍溫和上升百分之三。

至於非住宅物業市場,隨着本港經濟復蘇,加上二零二零年十一月撤銷非住宅物業交易的雙倍印花稅,交投活動去年顯著回升。不過,寫字樓的售價和租金仍相對偏軟,而工廈售價和租金則明顯回升。

政府會繼續努力增加土地供應,並密切注意物業市場情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立法會直播截圖)

二零二二年經濟前瞻與中期展望

市場普遍預期環球經濟今年會進一步復蘇,但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令環球經濟的復蘇步伐在近期減慢。受能源價格高企和供應瓶頸影響,環球通脹顯著升溫,不少中央銀行會因而需要收緊貨幣政策。此外,地緣政治局勢亦複雜多變。這些都為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上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了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百分之四點四。

內地去年有效防控疫情,生產活動恢復良好,外貿表現強勁。去年內地經濟增長百分之八點一,較大部分經濟體的增速快。展望今年,儘管當前經濟面對一些下行壓力,但內地經濟基本面堅實,加上政策空間充裕,將會支持內地經濟穩步增長,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美國經濟去年顯著反彈,市場普遍預測今年將進一步增長。然而,為應對通脹升溫,聯儲局今年內很可能會加息多次,並開始逐步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加上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料會較去年減少,或會影響經濟增長動力。歐元區經濟去年後期因疫情反彈而再度放緩,但受惠於仍然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支持經濟的財政方案,今年應會繼續復蘇。日本及亞洲其他經濟體今年的增長前景將視乎各地的疫情發展和政府的限制措施。

雖然環球經濟進一步復蘇將支持香港今年的出口表現,但近月本地第五波疫情急劇惡化,蔓延各區,各種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市面人流驟減,消費和經濟氣氛受到嚴重打擊,香港經濟和市民生活均承受極大壓力。為了成功抗擊疫情,政府將大力加強各項檢測及抗疫工作,短期內經濟活動難免要繼續面對沉重壓力,其中以消費相關的行業為甚,失業和就業不足的狀況亦會轉差,第一季的經濟表現不容樂觀。

成功抗疫是保障經濟和民生的關鍵。憑藉國家的堅實支持及全力幫助,特區政府和全社會都必須齊心抗疫,盡速戰勝疫情。只要最近一波疫情能逐步受控,往後繼續維持「動態清零」,消費和投資需求料會重拾動力。疫情穩定亦將為與內地恢復有序「通關」創造條件,從而為經濟注入更大的動力。考慮到內外最新形勢,以及財政措施的提振作用,我預測香港經濟在今年下半年會有較好表現,全年實質增長介乎百分之二至三點五。

通脹方面,外圍通脹高企的情況料會持續一段時間,本地成本壓力也會隨着經濟復蘇逐漸上升。另一方面,住宅租金的上升壓力仍然輕微。綜合各項因素,我預測今年整體通脹率與基本通脹率分別為百分之二點一和百分之二。雖然香港通脹壓力整體而言仍屬溫和,但由於不少生活用品都依靠進口,若外圍通脹令至進口貨品價格上升,需要留意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中期而言,香港經濟前景正面。國家經濟持續穩步向前並朝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環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亦是支持香港繁榮發展的最堅實基礎。「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經濟發展明確了定位和方向,支持香港八個中心和新興領域的發展。我們可憑藉「一國兩制」的優勢,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兄弟城市協同互惠發展,為香港創造龐大的商機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過去幾年政府致力培育新興產業,當中創新科技的產業生態系統已日漸成熟,未來數年可為香港經濟和競爭力作出更大貢獻。傳統產業之中,金融業一直迅速發展,前景亮麗,在未來仍會有助推動香港經濟增長。要把握好機遇,我們須繼續創造容量,突破勞動人口及土地供應不足的制約,齊心合力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新台階。綜觀以上各項因素,並考慮到經濟在疫後仍有追趕式增長,我預測香港經濟在二零二三至二零二六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百分之三,稍高於疫情大流行前的十年百分之二點八的趨勢增長,基本通脹率則預計平均為百分之二點五。

▼陳茂波歷年財政預算案封面顏色▼

+7

攜手抗疫

二零二零年初開始的疫情對市民生活和經濟帶來衝擊,政府迅速成立了「防疫抗疫基金」(基金),為受影響的市民和企業提供適切的經濟援助。

我非常感謝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星期二迅速地批准再向基金注資二百七十億元,令基金可推出第六輪措施,包括首度推出的臨時失業支援,預留三十億元向每位合資格人士提供一萬元資助。我相信新一輪支援措施有助市民解決燃眉之急。我在過去兩年的預算案均推出逆周期措施,連同上述基金的措施,涉及總金額逾四千六百億元。

此外,各政府部門亦投放了大量資源抗擊疫情,包括在竹篙灣及其他合適地方興建隔離設施、在亞洲博覽館興建臨時醫院、推行疫苗接種計劃、提供檢測服務、增加藥物及醫療裝備供應等,涉及款項超過二百四十億元。

加強控疫防疫

抗擊疫情是當前壓倒一切的要務,政府會動用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去穩控疫情。我會在新財政年度再大幅增撥資源,包括:

(一)向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增撥約二百二十億元,以加大檢測力度,採購快速測試劑及相關配套服務,以及向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額外支援;

(二)向衞生署增撥六十億元增購疫苗,為市民注射加強劑;

(三)向各有關部門增撥合共近七十億元,用於購買防疫抗疫物資和服務,實施防疫抗疫措施等;

(四)向食物環境衞生署分兩年共增撥五億元,用於加強環境衞生服務,特別是為應對疫情而增加街道潔淨及垃圾收集服務、加大力度防治鼠患,以及改善公眾街市的衞生。部門同時會加強巡查和執法,提高社區的衞生意識;以及

(五)向「防疫抗疫基金」注資一百二十億元,以興建各類防疫抗疫相關設施。

我亦另外預留二百億元以備其他各項不同防疫抗疫需要。如果相關資源有需要增加,我們會全力作出配合,抗擊疫情。

▼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時市況▼

+8

紓解民困

為紓緩疫情下市民面對的經濟壓力,我會推行多項一次性措施,包括:

(一)寬減二零二一/二二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一萬元,全港二百零一萬名納稅人受惠。有關扣減會在二零二一/二二課稅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政府收入將減少一百三十一億元;

(二)寬減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四季的住宅物業差餉,首兩季以每戶每季一千五百元為上限,其後兩季以每戶每季一千元為上限。估計涉及二百九十九萬個住宅物業。政府收入將減少一百一十七億元;

(三)為每個合資格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一千元的電費補貼。這項措施將涉及約二十八億元的開支,約二百八十萬個住宅用戶將可受惠;

(四)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合資格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半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額外開支約二十三億八千四百萬元。在職家庭津貼亦會作相若安排,額外開支約一億一千七百萬元;以及

(五)為參加二零二三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開支一億四千九百萬元。

此外,我們會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門檻,在今年五月至十月,由四百元降至二百元。政府會就市民每月超出二百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補貼金額會以每月五百元為上限。計劃下的補貼金額會增加約十億八千萬元,估計每月惠及約三百八十萬名市民。

我建議由二零二二/二三課稅年度起,設立住宅租金開支扣除,以減輕並沒持有任何住宅物業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納稅人租住私人物業的負擔,每個課稅年度的扣除上限為十萬元。預計政府收入將減少三十三億元。我們預期在今年第二季將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去年推出的「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協助了不少市民,我決定將申請期延長一年至明年四月底。最高貸款額由借款人在職期間平均每月收入的六倍增加至九倍,上限由八萬元提升至十萬元。計劃下的最長還款期亦將由六年延長至十年,而還息不還本的安排則由十二個月延長至十八個月。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與貸款機構會進一步增加計劃的靈活性,盡量協助疫情下收入大幅減少的人士。

為加強支援網上學習,「優質教育基金」已預留二十億元,由今個學年開始,推行一項為期三年的計劃,包括資助學校購買流動電腦裝置及可攜式無線網絡裝備,供有需要的學生借用。有關措施將可協助基層家庭學生在疫情下繼續學習。

▼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時市況▼

支援企業

在這個抗疫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維護經濟的元氣,特別是中小企的生存機會,盡力保住打工仔的飯碗。我會循以下兩方面提出措施,一是緩解企業經營壓力,二是為企業周轉提供協助。

在緩解經營壓力方面,我建議:

(一)寬減二零二一/二二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稅,上限為一萬元,全港十五萬一千家企業受惠。有關扣減會在二零二一/二二課稅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政府收入將減少十二億元;

(二)寬減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四季的非住宅物業差餉,首兩季以每戶每季五千元為上限,其後兩季以每戶每季二千元為上限。估計涉及四十三萬個非住宅物業。政府收入將減少三十四億元;

(三)寬免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商業登記費,讓一百五十萬名業務經營者受惠。政府收入會減少三十億元;

(四)繼續減收非住宅用戶百分之七十五的應繳水費及排污費,每戶每月寬減額上限分別為二萬元及一萬二千五百元,為期八個月至今年十一月底,二十五萬個非住宅用戶受惠。政府收入將減少六億八千萬元;

(五)由今年十月起,延長豁免/寬減現行三十四類政府收費,為期十二個月,惠及多個行業,包括航空、海事、物流、零售、飲食、漁農、建造以至旅遊及娛樂業等。政府收入將減少約十七億元;以及

(六)繼續寬減現時適用於政府處所合資格租戶、地政總署轄下合資格短期租約及豁免書的百分之七十五租金和費用,為期六個月至今年九月底。同一時期內,應政府要求以致需要關閉處所的租戶,在關閉期間可繼續獲得全額租金寬免。政府收入將減少十四億元。

在協助企業周轉方面,我決定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所有信貸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一年至明年六月底。該計劃下的「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亦會進一步優化,每家企業最高貸款額由十八個月僱員薪金及租金的總和提高至二十七個月,上限由六百萬元增加至九百萬元,最長還款期由八年延長至十年。

此外,我亦已經要求金管局通過「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再次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六個月到今年十月底。同時,金管局和銀行業也會提供選項,讓企業可以選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償還部分本金。有關安排亦適用於「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貸款。

另外,為協助中小企出口商更容易取得銀行出口融資,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保局)計劃在今年三月試行推出「出口信用擔保計劃」,為保戶的出口融資作最高七成的信貸擔保,擔保額以五千萬元為上限。另外,為鼓勵出口商承接海外買家的更大訂單,信保局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彈性賠償率」安排,提升他們的保險保障,預計惠及約二千四百個保戶。

創造職位

為紓緩因疫情及抗疫措施導致的失業情況,政府先後在「防疫抗疫基金」預留一百三十二億元,於公營及私營機構開設有時限職位。截至去年底,兩輪創造職位計劃已創造約六萬個職位,當中約四萬五千個職位已入職。在最新一輪基金注資中,亦已額外預留六十六億元,增設三萬個有時限職位。

發放消費券

我們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計劃,在各方幫助和合力推動下,有效地提振了市場氣氛、刺激了本地消費、加速了經濟復蘇,並推動了電子支付的更廣泛使用。新的一波疫情打亂了經濟復蘇的步伐。借鑑去年的經驗,我會推出新一輪消費券計劃,透過合適的儲值支付工具向每名合資格的十八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一萬元的電子消費券。預計措施可惠及約六百六十萬人。

我深切明白這一波疫情令不少行業及市民深受影響,為了紓緩市民及不同商戶的壓力,我會作一個特別安排,透過去年推出的消費券計劃所收集的登記資料,在四月份先向超過六百三十萬名已成功登記的市民發放五千元消費券,餘額會跟新符合資格人士的消費券一起在年中分批發放。就此,政府會透過臨時撥款決議案的動議,向立法會表明會於決議案通過後隨時動用消費券計劃的撥款。我希望消費券計劃在疫情平穩後為市場注入動力,加速經濟復蘇,並進一步鞏固商戶及市民使用電子支付的習慣,促進數碼經濟的發展。

整個計劃涉及約六百六十四億元財政承擔。我們會盡快公布詳情。

提升經濟韌力豐富產業發展

制訂長遠經濟政策時,我們先要弄清楚經濟發展的目的,才能令政策的實施不會偏離初心。也要對國家的發展規劃和戰略,以至香港在其中的角色和功能有充分認識,結合國際市場需求,才能找準定位,把握機遇。此外,還要不斷小心評估國際政經形勢,看清長期趨勢,把握經濟規律,謹慎防控風險,避免發展被干擾。

以民眾為發展的中心

首先要知道經濟發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去年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達四萬九千美元,最新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已回落到百分之三點九,看來不俗。可是,這些數字不足以讓我們看清許多問題,例如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青年人未能一展抱負等。舉例來說,二零二零年金融服務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三,但只佔總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七,反映雖然業內人士收入高,但受惠面不夠廣闊。事實上,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世代人士,顯示經濟結構提升的速度,不足以為青年人創造足夠的優質職位。

經濟發展是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家都可以分享到發展的成果。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豐富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而且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從而創造更多優質、多元的就業機會。這樣既可讓市民更好受惠,又可創造條件和提供資源解決如房屋、貧窮等深層次問題。

歷史新起點

實施香港國安法,加上完善選舉制度,是從法律和制度上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的根本原則和確立香港的政治秩序,讓「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重回正軌、行穩致遠,讓香港能鞏固及強化在這制度下的獨特性與優勢。

現時,「行政主導」的政治體制得以加強,行政立法之間良性互動,政府的治理效能得以提高。特區政府、立法會和社會各界可以齊心合力,集中精神處理社會、經濟及民生問題,逐步破解一些長久以來制約香港發展的深層矛盾。二零二二年是香港特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將標誌着香港一個歷史新起點,一個邁向由治及興的新里程。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擁有獨特的條件,包括在「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優良的法治傳統,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等,一直背靠祖國同時面向世界,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從而取得長足的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下,國家持續改革開放、朝着高質量發展,並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邁進,又明確了香港經濟發展的定位和方向,支持香港在八個領域的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經濟的必然之路。政府會用好國家政策和自身優勢,以大灣區為切入點,積極拓展龐大的內地市場,參與國家經濟內循環;同時繼續擔當好內外循環交匯點的橋樑和平台角色,連繫國內外市場和投資者,並協助內地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見的大變局。近年西方國家不斷嘗試壓制我國的發展;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令保護主義進一步升溫;過去兩年許多國家的政府大規模舉債,央行則推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大增加了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脆弱性。我們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愓,在管好風險的情況下更好地連繫國際市場,務求穩中求進,也要利用發展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達到以進促穩。

創新科技和數字經濟

創新科技發展是世界大潮流,也是不同經濟體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創科產業既是經濟新增長點,也可提升其他行業的生產力。對香港來說,無論是新優勢產業的發展,抑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都需要創科的引領,因此我們要着力推動創科發展。

經濟要邁向高質量發展,數字化是必然趨勢。通過搜集經濟體系內各式各樣的數據,並將之數字化、加以整理和分析,可幫助我們更好認識整體經濟及各個環節的運作,從而提升效率,推動創新。對企業來說,數字化有助轉型賦能,提質增量、激發創新。為加速數字化經濟進程,我將成立一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成員包括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以及相關政府官員。

接下來,我會闡述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領域、新元素的重點。

創科發展

持續推動創科的發展,是讓經濟更優質多元的重要策略。「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科發展除了促進經濟增長及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再工業化」及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亦有助各行各業數碼轉型。本屆政府已投放超過一千三百億元於創科發展,近年成果漸現。我會在預算案增撥資源,持續強化整個價值鏈及創科生態圈。

支援初創企業及科技投資

香港的創科生態日趨蓬勃,初創企業數目由二零一四年約一千間躍升至去年約四千間;同期風險投資基金投資額由十二億四千萬元激增至約四百一十七億元。現時香港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

近年,政府和本地大學都投放了不少資源培育初創企業,協助師生團隊將研究成果商品化。兩大旗艦園區—即香港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為初創企業提供一站式的支援。香港至今見證了十多間獨角獸的誕生及成長。

過去數年,除了二十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外,我們亦通過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分別成立了「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和「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不同基金有各自特定的投資重點,顯著擴闊了香港初創企業的集資渠道。

儘管如此,這些基金的投資對象主要是起始階段的初創企業,未必適合一些稍具規模並正在拓展業務的企業,而部分這類型的企業往往極具發展潛力。事實上香港本身也孕育了不少成功例子。

兩年前我在預算案宣布在「未來基金」撥出部分款項,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增長組合」的投資組合,投資於「與香港有關連」的項目,目標是鞏固香港作為金融、商貿和創科中心的地位,長遠提升香港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政府去年已任命八家基金經理作為普通合伙人進行策略性的投資。為培植一些較成熟及具潛質的企業,貢獻香港經濟,我會進一步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一百億元,當中五十億元會用作成立一個新的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我會邀請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物色對香港具有戰略價值的科技企業以及可以豐富創科生態的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創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一直支援大學成立初創團隊,將其研發成果商品化,從而創造經濟價值。為進一步把研發成果落地,我會將給每所大學的資助額倍增至一千六百萬元,新增的資助會為大學初創企業提供與私人投資一比一的資金配對,每間初創企業每年最多獲一百五十萬元資助,為期最長三年。有關措施的額外支出為每年四千八百萬元。

推動「生命健康」科研

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大大提高全球對生命健康研發的關注。事實上,國家「十四五」規劃亦提出聚焦人類健康等問題,以及強化生命健康等科技力量。

香港在生命健康科研實力雄厚。我們的大學擁有多位權威學者,研發團隊原創力強,有「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科研成果豐碩。我們還設有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承認的臨牀試驗基地,推動生命健康的科研和產業發展,優勢顯著。我在二零一八年撥出一百億元成立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艦項目,至今已成立了二十八所由本地大學與三十多家國際頂尖大學/研究院合組的實驗室,當中就有十六所與生命健康相關,是一股強大的科研實力,可以締造更多顛覆性的研發成果。

為進一步推動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我會預留一百億元,為香港長遠提供更完備的配套,包括硬件、科研人才、臨牀試驗及數據應用等各方面,提升不同機構包括大學在這方面的容量及能力,並建立更完善的產業鏈。我們將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設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上述十六所實驗室,以及八間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匯聚全球頂尖研究團隊,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及環球科研合作,包括生物醫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範疇,應用於預防、診斷、藥物開發、先進治療、康復等領域。醫管局會協助更多機構探討如何更好利用其轄下醫院作研究和臨牀試驗,以及其累積的寶貴臨牀數據作研發用途。我們的目標是促進科研多元合作及產業發展,建設香港成為生命健康的研發重鎮,匯聚相關的產業集羣。

推動研發

過去幾年我們大力推動研發。香港擁有十六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六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均具備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及設備,不少在其專注的領域佔有國際領先地位。現時「創新及科技基金」每年向這些機構提供資助,我宣布將有關資助倍增至四億四千萬元,讓它們有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工作,培育本地人才並吸引更多海內外創科人才來港,以及促進它們與內地機構進行更多合作及交流。

科技應用

我們一直鼓勵公私營界別積極應用科技,達到利民、便民的目標。為了推動政府運作進一步數碼化,我已預留六億元,在未來三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電子政府審計,檢視各政府部門利用科技的進度,並通過科技及創新方案,協助部門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

強化知識產權制度

保護知識產權,對香港發展知識型經濟,以及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方向相輔相成。特區政府會強化香港的知識產權制度。在專利方面,我們會進一步推廣和發展香港的「原授專利」制度,我會在未來三個年度合共增撥約八千五百萬元予知識產權署,以提升香港處理原授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能力。商標方面,我們正全力推進在香港實施《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的籌備工作,預計最早可於明年在香港實施國際商標註冊制度。版權方面,為配合數碼環境的發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去年底就更新香港的版權制度展開公眾諮詢,諮詢期今天結束。政府會審慎考慮所收集到的意見,以在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修訂《版權條例》的條例草案。

知識產權署亦會積極與內地當局研究跨境知識產權保護的便利措施;優化其免費知識產權諮詢服務和知識產權管理人員計劃(升級版)等培訓課程,並與律政司合作推廣知識產權調解和仲裁服務。我們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及其他持分者合作,通過不同渠道推廣香港的知識產權專業服務。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幾十年來緊貼着國家的需要和國際投資市場的脈搏,匯聚了大量資金、投資者、企業家和專業服務人才,服務和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市場體量持續增大。隨着「互聯互通」機制不斷擴大和優化,以及近年我們多項推動市場結構轉變的政策,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和功能進一步提升,發展上了新台階,服務範疇更豐富,產業鏈覆蓋更全面,金融機構羣聚的效應更顯著。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深化及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高質量建設大灣區。

我們要發揮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平衡好穩定安全,讓香港市場的潛能充分發揮,要走得快、走得遠、更要走得穩。國家的穩步發展是香港的最堅實倚靠;「雙循環」發展的格局中,國家持續改革、高質量雙向開放,人民幣持續國際化、經濟向綠色、零排放轉型等,都為我們帶來了新任務、新機遇。香港要積極打造更活潑多元的金融市場,從投資產品的種類、管控風險的工具、適切企業籌融資以至財資管理需要等。香港的金融市場也將必然有更好的發展,更深更廣更好地促進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聯通和互動,讓香港成為更具競爭力和更具能量的國際金融中心。

證券及債券市場

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在過去一年繼續蓬勃發展。去年香港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額達一千六百六十七億元,較二零二零年上升百分之二十九;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近三千三百億元,全球排名第四,繼續是環球主要的上市平台。

港股交投及市值的增加,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去幾年我們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提升香港市場的競爭力,包括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容許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並便利合資格發行人在香港作第二上市。

截至上月底,共有七十家公司循此新制度上市,融資金額逾五千七百多億元,佔同期總集資額近一半。新經濟企業目前已佔香港股市總市值超過百分之二十。其中,有四十八家為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他們的融資額合共逾一千一百億元,令香港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帶動香港生物科技生態圈快速全面發展。

持續優化運作、革新制度、創新發展,是為香港市場賦能、提速發展的重要手段。今年一月,在平衡了確保上市公司質素、投資者保障及市場發展等考慮下,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容許經驗豐富而信譽良好的SPAC發起人物色新創企業作為併購目標,扶植富有潛力的新興企業通過非傳統首次發行的方式上市,為香港引入一個全新的上市路徑。

此外,內地經濟持續發展,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需求龐大。然而在海外市場上市須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增大,已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流。我們已為此做好準備,包括容許沒有不同投票權架構並屬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港第二上市,並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這些措施將有利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台的競爭力。

在市場發展方面,考慮到一些從事先進技術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但卻未有盈利和業績支持,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和港交所正檢視主板的上市規則,研究在充分顧及相關風險的情況下修訂上市條件配合有關集資需求。

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有利資金的中長期配置和管理,也有助構建更具深度和闊度的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香港債券市場是我們近年工作的重點目標之一。除了推動債券產品多元化發展外,我們亦致力朝更普惠的方向發展,讓市民能參與和受惠其中。

我於去年成立的香港債券市場發展督導委員會已檢視了香港債券市場的現況,並循三個方向提出建議,包括優化市場格局、市場基建及市場推廣。我們將逐步落實這些建議,包括在政府債券計劃下擴大發行綠色、人民幣和較長年期的港元債券,以促進本地人民幣和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及本地收益率曲線的形成;鞏固香港在推動離岸人民幣業務方面的優勢,鼓勵內地企業和機構參與香港的債券市場;以及加強向投資者及債券發行人等推廣香港作為債券中心的地位。同時,我們會進一步完善中央結算系統(Central Money markets Unit)的功能,把它提升為亞洲主要的中央證券託管平台,並研究開發電子債券交易平台,促進二級交易及擴闊投資者基礎。此外,我們亦會研究優化發債章程規定,在妥善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便利小投資者參與,分享債券市場發展的成果。

我們致力推動零售債券的發展,讓市民受惠。我計劃在下年度發行不少於一百五十億元的通脹掛鈎債券(即iBond)和不少於三百五十億元的銀色債券,為市民特別是長者提供回報穩定的投資選項。首批供市民認購的綠色零售債券上周公布了發售詳情,讓市民可直接投資具環境效益的綠色項目,共建香港的綠色環境、綠色生活,並取得與通脹掛鈎的穩定回報,我計劃在下年度繼續發行零售綠債,金額不少於一百億元。

離岸人民幣服務樞紐

香港是規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兼具先行優勢、地域和文化之利,在離岸人民幣的資金流、結算量、產品種類和風險管理工具等方面都發揮着推動和創新的功能,積極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未來我們會探討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發展,包括在港發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債券。

由證監會、港交所及金管局成立的工作小組,已完成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的可行性研究,提出詳細的實施建議。工作小組將展開籌備工作,並與內地監管當局和相關機構協商。政府將會提供配套,例如寬免有關市場莊家交易的股票買賣印花稅,以提高人民幣計價股票的流通量。我們亦正與內地監管當局探討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措施,例如逐步放寬額度,擴大可投資產品範圍,增加參與機構數目,完善銷售安排等。

深化與內地的互聯互通

本港金融市場與內地的互通互動不斷加深和擴闊。「債券通」南向交易和「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在去年九月相繼推出。「滬港通」和「深港通」的範疇持續擴展,交易額大幅增長。兩地交易所在去年底已就將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達成共識,ETF互聯互通可望盡快落實。作為風險管理工具的「A股指數期貨合約」亦已在去年順利推出,我們會探索開拓更多風險管理產品。

家族辦公室業務

我在去年預算案提出,就進一步吸引家族辦公室來港營辦檢視相關稅務安排。經與資產管理業界了解並研究相關安排後,我們建議就單一家族辦公室所管理的合資格家族投資管理實體提供稅務寬免,並會盡快就詳細建議諮詢業界。目標是在今個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預計相關安排將自二零二二至二三課稅年度起生效。相信建議會提升香港作為家族辦公室樞紐的吸引力,豐富香港的資金池,並為金融業界及其他專業界別創造更多商機。

綠色和可持續金融

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發展前景廣闊,我們以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可以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優質的綠色項目,積極貢獻國家的「3060」碳達峯、碳中和,全力推動香港邁向二零五零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推動經濟向綠色轉型。

我在二零一八年推出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以來,至今已成功發行超過七十億美元等值、以環球機構投資者為對象的綠色債券,達成了幾個重要的里程碑,包括發行長達三十年期的美元綠債和二十年期的歐元綠債,兩者都是亞洲地區政府的首次,亦為香港的債券市場蓬勃發展建立了重要的參考基準。而深圳市政府在香港成功發行人民幣綠債,為大灣區利用香港市場進行綠色融資提供了牽頭和示範作用,並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和綠色金融中心的功能。今年,我們會繼續發行總值約四十五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

去年推出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廣受業界歡迎,至今已批出超過五十宗申請,涵蓋各類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其中不少是資助與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相關的外部評審費用。為支持企業進行綠色融資,我們會把計劃下申請外部評審費用資助的最低貸款額門檻由二億元降至一億元。

基建融資證券化

為鞏固香港作為基建融資中心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首選海外融資平台的重要角色,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將於年內研究落實基建融資證券化先導計劃。根據計劃,按揭證券公司預期將於下年度在機構市場發行總值達四億五千萬美元的基建融資證券化產品,供投資者選擇。一方面讓本地基建融資市場更蓬勃多元,同時把市場的資金引進高質素基建項目。

金融科技

金管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於去年十月簽署諒解備忘錄,同意通過「聯網」方式,構建「一站式」平台讓內地及香港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就其跨境金融科技項目於兩地進行同步測試。現時,超過十間本地銀行已有意使用該平台。金管局正與人民銀行落實平台的操作細節。

「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於去年首次推出,業界反應熱烈。我將撥款一千萬元於今年推出新一輪資助計劃,鼓勵金融業就更多金融服務及產品進行概念驗證測試,推動業界持續創新。另外,我們亦建議於新一輪資助計劃下資助科研機構,為香港金融科技業界面對的一些發展瓶頸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商業數據通」

去年預算案宣布「商業數據通」計劃,目標推出時間為今年年底。計劃進展良好,多間銀行在項目研究及試行時,已運用多種商業數據,成功向中小企客戶批出總額逾九億港元的貸款。金管局會研究引入更多商業數據源,以擴充商業數據通的功能,並豐富以數據為本金融服務的生態圈。同時,政府亦會研究讓金融機構在企業授權的情況下能夠從不同政府部門以電腦可讀格式取得其在政府部門的數據,並會優先處理有助中小企申請金融服務的數據。

「大灣區投資基金」

我剛才提到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一百億元,當中五十億元會用作「策略性創科基金」。至於另外五十億元,則用作成立聚焦大灣區投資機會的「大灣區投資基金」。在國家支持下,大灣區將會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發展前景亮麗。隨着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聯繫越趨緊密,通過投資助力區內不同優勢行業的發展,除了為區內發展增添動能外,亦為香港帶來經濟和社會收益。

文化藝術及旅遊

文化藝術塑造社會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精神,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所在。香港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且擁有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優勢以及廣泛的國際脈絡,加強推動文化藝術的交流發展,有助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也配合香港在「十四五」規劃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我會增撥資源推動文化藝術產業。

「香港演藝博覽會」

要推動藝文界的發展,提供國際交易平台是重要一環,有助發展完整的產業生態圈。香港藝文界已具備一定實力。在視覺藝術方面,每年的巴塞爾藝術展、設計營商周等都蜚聲國際。而二零二零年,香港在國際藝術品市場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紐約。

為豐富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角色,我將撥款四千二百萬元,在兩年內舉辦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會」。這是為表演藝術界而設立的大型藝術市集,將提供一個綜合平台,通過展覽推介、座談、專題討論、表演和交易等活動,展示本地、內地及外地頂尖的表演藝術家和團體的作品,幫助內地和香港傑出的表演藝術走向國際,同時也促進他們與外地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團體交流。

藝術科技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新趨勢,令藝術的展現及接觸面有更廣闊的台階,也為相關的業界及青年,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我們在二零二零年已預留一億元,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為藝團及創科人才提供支援。

為進一步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我會撥款三千萬元,由下年度起推行「藝術科技資助先導計劃」,鼓勵九大主要演藝團體應用藝術科技,豐富它們的舞台創作;我亦會為「藝能發展資助計劃」額外注資一千萬元,鼓勵計劃下的中小型藝團進行更多藝術科技的探索。

此外,東九文化中心預計於明年分階段啓用,我會預留每年八千五百萬元,支持其發展為藝術科技的重鎮和搖籃,提供有系統的培訓。我也會預留七千萬元提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轄下演藝場地的設備,讓藝團可以在表演項目中更多應用科技,提升觀眾的體驗。

圖片來源:旅發局

旅遊業發展

旅遊業發展與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息息相關。因此,加強對旅遊業的支援,可令兩者產生協同效應。過去兩年,政府撥出了超過三十八億元支援旅遊業,當中除向業界提供直接財政支援外,亦包括額外資源鼓勵業界在未恢復跨境旅遊之前,開發更多本地遊路綫,協助提升景點配套和導遊服務等。

面對區內激烈競爭,我們會做好準備,增加資源推動針對文化、古蹟、綠色及具香港特色的旅遊項目、加強推廣,適時推出具吸引力的優惠,以吸引境外遊客,並鞏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文旅規劃》)下「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及國際城市旅遊樞紐的定位。

我會預留十二億六千萬元支援及發展旅遊業,當中六億元將用作設立一個為期三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以鼓勵旅遊業界開發和推出具文化和古蹟旅遊元素的旅遊產品,並支持「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的運作。另外六千萬元則會用作資助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為期三年,以加強提升旅遊業的專業水平及服務質素。

預留撥款餘下的六億元則用作支持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重振旅遊業及推行《文旅規劃》的工作。旅發局將繼續推行「旅遊.就在香港」項目,以支援業界。當跨境旅遊逐步重啓,旅發局會在合適的客源市場進行「再遇.就在香港」推廣,以吸引旅客重返香港。旅發局亦已於去年完成香港旅遊的長遠定位的前期研究和諮詢工作,並會在來年根據各個客源市場的情況,分階段推出全新旅遊品牌的全球宣傳活動。旅發局亦將運用其儲備中的一億元支持上述工作。

航空及海運業

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機場及港口設施。「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並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特區政府將繼續推進香港航空業發展,並利用香港國際機場位處大嶼山的區位優勢,打造具多元產業的機場城市。

國際航空貨運

為了進一步為大灣區提供優質便捷的貨運服務,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計劃發展香港機場與大灣區之間的「海空貨物聯運」。機管局會在東莞設立上游「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及在香港機場設立「空側海空聯運貨運碼頭」,讓內地出口貨物可在預先完成安檢後無縫運達,再利用香港的國際航空網絡,無需重複安檢程序直接轉運到世界各地。國際空運貨物亦可套用上述相反路線進口內地。機管局已於去年年底開始利用香港國際機場現有的設施逐步推進海空聯運先導計劃,以具體測試及建立整套操作流程。

海運及港口業

香港海運港口局已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推動「智慧港口」發展的具體方案,包括通過一個數碼化系統,進一步提升香港港口效率和減少貨物處理時間及成本。該局亦按其研究結果,建議提供半稅優惠予相關航運業商業主導人以吸引更多海運企業落戶香港。政府預計將於今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法例修訂建議。

漁農業

為推動漁農業的升級轉型、持續發展,我們已在「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及「漁業持續發展基金」下推出先導計劃,資助本地漁農業應用新技術,例如水耕生產技術、智慧農場管理、先進禽畜廢物處理科技、深海網箱養殖、貝類及甲殼類養殖等,進一步推動業界現代化及提升競爭力,並促進知識傳承。我建議向兩個基金各注資五億元,並適度擴大適用範圍及簡化申請程序,以進一步支援業界邁向高科技、集約化的發展,以及把握大灣區機遇。

我們會繼續推進「新農業政策」下各項措施,包括在新界古洞南設立農業園。農業園第一期會提供約七公頃農地,工程預計將於今年第二季至明年分階段完成;第二期的籌備工作亦已開展,預計會提供約七十公頃農地。

加強投資推廣

外來投資對發展不同經濟領域都有莫大好處。優質的外來投資,不但能帶來資金,也能帶來技術以及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必需繼續吸引內地及海外企業來港投資,為香港經濟增長添增動力。

香港對外資的吸引力毋庸置疑。根據政府的統計調查,內地及海外的駐港公司數目由二零一七年的八千二百二十五間增加百分之十至去年創新高的九千零四十九間,顯示香港的營商環境依然優越。

吸引外來投資

疫情後各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勢必加劇,我們必須加大力度進行投資推廣工作,以吸引外來企業。政府將由下年度起分階段增加約九千萬元的經常撥款,加強投資推廣署的工作,同時強化香港在內地和海外的投資推廣網絡。

香港目前已經簽訂了四十五個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全面性協定),並正與十四個稅務管轄區進行商討,以減低外資企業在港營商的雙重課稅。我們會繼續積極拓展全面性協定網絡。

「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峯會」

為了更好地發揮香港聚財集氣的優勢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我已邀請金管局籌備舉辦高層次的投資峯會,邀請國際和內地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來港出席,親身了解香港的獨特優勢及投資環境,共同探討未來的環球金融機遇和香港可以發揮的作用。

貿易發展

香港一直是高度開放的貿易中心。「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拓展一個更穩定、開放、共融、互利及遵守多邊貿易準則的國際經貿環境,強化作為國際循環下國家與世界各地的連接平台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對外貿易

內地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分別是香港的第一及第二大貿易伙伴。我們會繼續爭取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框架下引入更多開放措施,為香港業界進入內地市場創造更有利條件。香港與東盟締結的自由貿易協定(自貿協定)和相關的投資協定在去年全面生效以來,一直推展順利。東盟成員對香港尋求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亦表示歡迎。特區政府現正加緊爭取香港盡早加入RCEP。

除了香港的主要貿易伙伴外,我們亦會繼續爭取與其他經濟體締結自貿協定及投資協定,並藉着新設立的駐迪拜經濟貿易辦事處,加強與中東地區的經貿連繫及吸引中東企業來港。

「貿易單一窗口」

政府於二零一八年起分階段推出「貿易單一窗口」,讓業界可一站式向政府提交與進出口相關的文件,以提升貨物清關的效率。第一階段服務已全面推出,第二階段服務預期於明年開始分批推出。我們亦已預留約十四億元發展第三階段資訊科技系統,現正就實施詳情諮詢業界,目標是在下年度提交撥款申請,以盡早全面實施「貿易單一窗口」

貿易推廣

政府自二零一八/一九年度起,分六年向貿發局額外撥款共八億三千五百萬元,推行多項措施,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商業樞紐的地位,並為港商開拓商機。來年,貿發局會繼續優化其旗艦推廣活動「Think Business,Think Hong Kong」,加強於東盟及成熟市場的宣傳工作;亦會積極發展數碼平台,協助香港企業發掘商機和開拓海外市場。貿發局亦會舉辦活動,向內地市場推介香港的產品和服務。

會議展覽

會展活動對推動本港的對外貿易及吸引外來投資非常重要。截至今年一月底,政府已通過在疫情初設立的會議展覽業資助計劃,向一百一十八個會展活動提供資助,另向七十三個長期在港舉辦的展覽提供一次性即時支援。政府亦會積極考慮在疫情平穩後,吸引更多會展活動來港舉辦。

暫緩追討欠租

現時困難的經營環境對不少企業都是個挑戰。考慮到租金是中小企經營成本的一個主要部分,我們會盡速立法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未能如期繳交租金的租戶,終止租約、服務或採取其他相關法律行動,措施為期三個月,並可按需要再延長最多三個月;法例在六個月後會自動失效。有關安排讓處於水深火熱的企業有喘息空間,亦協助穩住就業。金管局會與銀行密切溝通,如有業主因租金收入減少而影響其還款能力,銀行會彈性處理。

「內地發展支援計劃」

為支持在內地的港商、專業服務界別及創業人士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抓緊機遇,我會在未來三年共撥款一億三千五百萬元予貿發局,推出「內地發展支援計劃」,協助他們開拓內地商機。計劃將聚焦較多港商營運及港人工作的內地城市,並以大灣區為重點,通過貿發局內地辦事處網絡,伙拍包括商會、專業人士協會及青年創業協會等港人在內地的商貿組織,舉辦培訓、交流、商務考察及宣傳推廣活動。

創造容量

土地和人力資源是影響香港經濟發展的兩項重要制約。要解除制約,我們必須大力開拓土地及培訓人才,既可讓市民安居樂業,同時令經濟發展踏上新台階,從而保持社會穩定。

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明日大嶼」計劃,將會是增加本港土地供應的重要舉措,可大量增加房屋供應。

北部都會區會提供大量可作創科用途的土地,支持本港的創科發展。洪水橋╱厦村亦可發展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至於包括新田科技城、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馬草壟,以及流浮山、尖鼻咀及白泥一帶的發展範圍,政府正爭取在兩至三年內為這四個土地開拓項目制訂發展方案,亦會加緊落實新發展區的工程,確保房屋項目如期落成。

在財務安排方面,我會從「未來基金」累積收益中,預留一千億元,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成立專款,以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的進程。

「明日大嶼」方面,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相關研究已於去年六月展開,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可以提出初步方案。政府正研究精簡程序,爭取進一步提前原本在二零二七年展開的首階段填海工程,以及首批居民在二零三四年入伙的時間表。我們會在相關研究中進行財務評估,探討利用不同模式及融資方案,包括考慮是否採用發債或公私營合作等模式推動發展。

運輸基建

要落實上述的大型發展項目,需要完善的基建配套。「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是以運輸基建帶動土地發展。擴展鐵路網絡將會支持新發展區及其他新發展項目,釋放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促進地區的活化、發展和經濟活動。政府正積極推展一系列新鐵路項目,其中北環線及洪水橋站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已展開,東涌線延線及屯門南延線的鐵路方案亦已刊憲。

我們正因應《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提出的發展策略,探討全港性的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佈局,讓有關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包括《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等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需要。此外,運輸署已正式展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以勾劃出香港直至二零五零年的交通運輸願景及編訂相關的策略藍圖,確保香港將來能建構一個安全可靠、環保高效的交通運輸系統。

人才及勞動力

隨着人口高齡化、出生率下降,香港勞動人口預計會減少。為確保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除了要確保本地人力資源充足,也要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同時吸引人才來港。

我接着會闡述關於加強本地人才庫方面的措施,包括人才培訓,為人力資源提升技能、知識和創意,以及吸引外來人才。

金融業

因應低碳和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我們計劃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為期三年,資助培訓及獲取相關專業資格的費用,推動金融及相關界別人士參與培訓。

我們亦正積極落實為金融科技從業員制訂資歷架構認可的專業資歷。首批適用於銀行業的金融科技專業資歷預計於今年推出。我們亦將於今年實行「金融科技從業員培訓資助先導計劃」,為成功取得金融科技專業資歷的從業員提供八成學費資助,名額約一千五百個。我們將於今年進行顧問研究,繼續為不同金融行業建立金融科技專業資歷,推動金融科技人才全面邁向專業化。計劃預算為四千三百萬元。

此外,我們已委託數碼港於今年推行新一輪「金融從業員金融科技培訓計劃」,為證券及保險界從業員提供培訓課程及學費資助,並且資助該兩個界別的業界組織自行舉辦培訓課程。

創新科技

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繼續通過不同計劃為青年人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特區政府亦有不同計劃鼓勵或資助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例如「創科實習計劃」及「研究人才庫」等。

現時,「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快速處理從事研發工作人士的入境申請,「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則資助大學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和其團隊來港參與教研工作。我們會適時研究推出更多便利人才來港的措施。

醫療衞生

為了加大力度應對未來醫療人手持續不足的情況,我預備自二零二三╱二四學年起陸續增加經常撥款,視乎所需至每年額外四億元,以加強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包括資助學生就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自資專上院校或公營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相關研究院修課課程,修畢課程的學生可成為醫療專業人員。同時,亦會在「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下增加五百個指定名額,資助學生修讀與醫療相關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

另一方面,我會邀請食衞局與醫管局,探討豁免教資會資助大學及自資專上院校就醫療相關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及研究院修課課程向醫管局繳交臨牀實習費用。

此外,繼二零一八年施政報告宣布預留的二百億元,我會再預留一百億元,以完成各項提升和增加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的醫療教學設施的工程。擬建設施落成後,三間大學在容量上可應付約九百個額外的醫療培訓學額。

文化藝術

我會撥款三千七百萬元,在未來六個年度為康文署和即將啓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修復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增加博物館見習員(文物修復)計劃及暑期實習生計劃的名額,預計超過一百五十人受惠。

我亦會為「粵劇發展基金」注資一億元,加強支持從業員的專業提升和持續培訓,助力粵劇界長遠發展,預計達八百從業員受惠。

建造業

為培訓更多新血及提升現職工友的技術水平,我建議向建造業議會撥款十億元,支持人力培訓工作,包括為面臨人手短缺的工種,增加培訓名額及津貼,吸引新人及轉職人士入行,以及增加提升半熟練工人至熟練工人的培訓學額及津貼。我們亦會加強推廣業界的專業形象和發展機會,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

我們在二零一九年成立主要項目精英學院,培訓公職人員以更創新的思維及更佳的領導技巧,推展工務工程項目。我已預留三千萬元,把學院培訓對象擴展至政府以外的持分者,包括主要公營機構、公共工程的顧問及承建商等各項目相關人員,務求提升工務項目的整體表現,共同推動香港長遠的大型發展計劃。

優才計劃

政府早前完成檢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的香港人才清單,通過新增「資產管理合規專才」及「環境、社會及管治相關財經專才」專業,並擴闊部分原有專業的領域,涵蓋「醫療及健康護理科學」、「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和「藝術科技」專才,以及優化法律及爭議解決專才的要求,以配合香港未來重點發展金融、創科、文化藝術和爭議解決服務的政策方向,加強吸引目標優秀人才來港發展。

職業專才教育

此外,政府積極推動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的發展,為不同志向和能力的青年人提供靈活多元的出路,培育香港發展所需的人才。政府通過職業訓練局(職訓局)推行「職業教育及就業支援計劃」下的「職學僱主評核先導計劃」及「職學國際交流學習先導計劃」,以及「兼讀制專業課程學生資助試行計劃」,推動職場學習及評核、擴闊學員視野,並鼓勵在職人士持續進修。政府已決定將上述計劃的試行期延長兩年,以惠及更多學生。

政府現正檢討毅進文憑課程資助計劃,優化課程內容,並在二零二三/二四學年起將計劃恆常化,以繼續支持中六離校生和成年學員就業及進修。

鼓勵持續進修

為繼續推廣持續進修,鼓勵市民自我增值,政府會把「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上限由每人二萬元增加至二萬五千元,並撤銷年齡上限。新措施將惠及額外七十六萬名合資格人士,已開立基金帳戶的市民亦可受惠。

建設宜居城市

土地供應

本屆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積極加快造地建屋步伐,五年來提供了穩定的私營房屋土地,涉及約八萬六千個單位。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的用地整體供應估計可興建約二萬個單位,比供應目標高出約七千個單位。

展望來年,二零二二/二三年度賣地計劃共有十三幅住宅用地及四幅商業用地,預計分別可興建約八千個住宅單位及提供約三十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賣地計劃的住宅用地,加上鐵路物業發展、私人發展和重建及市區重建局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可興建約一萬八千個單位。

至於短、中期的私營房屋土地,我們會在未來五年準備好約一百零三公頃土地,通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逾五萬七千個單位的土地,當中近四成的土地供應來自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另外四成來自其他地區的政府賣地項目;其餘則來自已經進入設計階段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以上的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

來年,我們會就加快流程、善用土地,以及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等方面,引入多項改善措施,以加快運用土地及建屋時間。

精簡法定程序

發展局正全力檢視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法例,以精簡發展流程及法定程序,縮短造地時間。我們計劃於年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期望社會各界支持改革,讓各項填海工程、新發展區,以及公私營房屋項目得以早日落成。

發展多層工業樓宇

隨着多個大型新發展區項目推展,區內不少棕地作業難免受到收地影響。政府委託顧問公司作投資意向調查後,初步傾向在洪水橋及元朗物色地點,利用市場力量,發展以物流及汽車維修行業為主幹、兼容其他合適用途及受收地影響的棕地業務經營者的多層工厦。發展局將於明年公開招標出售第一幅相關土地。

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

我在二零一八年撥款十億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提升業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基金運行三年多後,漸見成效。我現建議再注資十二億元,以繼續基金運作及實施剛推出的優化措施,包括擴大資助範圍及提高資助額上限。

另外,我已預留三千萬元,在未來三年推動工務工程及業界的應用研發,促進業界採用嶄新物料和創新建造技術,提升建造業的整體生產力和表現。

進一步鼓勵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

「組裝合成」建築法有助大幅縮短樓宇建造時間、應對建造業人手不足的問題,及減少工程對環境影響。為加快樓宇供應,政府會推出更多寬免措施,鼓勵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包括把可獲得的樓面面積豁免,由現時的百分之六提升至百分之十,並為此提供相應的上蓋面積寬免,以及支持因採用此技術導致額外樓面面積而需超逾建築物高度管制水平的申請。政府會在今年中落實上述措施。

房屋供應

政府已覓得約三百五十公頃土地興建約三十三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約三十萬一千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這三十三萬個單位約三分一預計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餘下預計在第二個五年期落成。

私營房屋方面,估計二零二二年起計的五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一萬九千個,較過去五年的平均數增加約百分之十四。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達九萬八千伙,為近年新高。

此外,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超過一萬七千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現時已有約二千三百個單位正在營運,另外約四千二百個單位正動工興建,預計在今年落成啓用;預期在明年底前再有約一萬一千個單位落成營運。

按揭保險計劃

多年來政府一方面遏抑投資和投機需求,另一方面盡力協助市民置業安居。政府在二零一九年底放寬了由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險計劃,市民反應正面,樓市也維持穩定。考慮到目前市場環境、未來數年供應情況及首次置業人士和計劃樓換樓自用家庭的需要,我已指示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修訂按揭保險計劃,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將由一千萬元提升至一千二百萬元,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會由現時八百萬元提升至一千萬元。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稍後會公佈詳情。至於各項樓市需求管理措施,我們無意放寬。

綠色城市

為爭取於二零五零年前實現碳中和,政府會按照去年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實施深度減碳策略和措施。同時,政府會繼續推動新能源運輸,配合減碳,並進一步提升空氣質素。過去數年,預算案均投入資源推動建立綠色城市,並在不同範疇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低碳綠色科研基金」

我會向「低碳綠色科研基金」額外注資二億元,以進一步推動香港減碳和加強環境保護。基金的第一輪申請反應熱烈,第二輪亦已開始接受申請。這次注資將可額外資助約四十個項目,重點支持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及全民減廢等範疇,並有助支持創新和科技業界創造就業機會。

電動車充電設施

政府在二零二零年十月推出二十億元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推動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由於反應熱烈,我們會額外注資十五億元,把計劃延長四年至二零二七/二八年度,令整個資助計劃可協助共約七百個現有私人住宅樓宇內共約十四萬個停車位,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約佔全港一半合資格停車位。

政府正準備逐步把部分現有的加油站及液化石油氣加氣站轉型至快速充電站,以支援更多不同的車種充電。我們亦會以「一地多用」模式探討發展一些佔地較大的加油站及加氣站的可行性。

改善低窪地區抵禦能力

氣候變化會引致海平面上升及極端海浪。為加強沿岸地區的應對能力,政府計劃於未來五年預留款項,為二十六個存在高風險的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推展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我們亦會開展海岸管理策略性研究,從規劃和土地用途上提供指引及制訂長遠策略和防禦措施。此外,我們會在今年申請撥款約八十四億元,為多區雨水排放系統進行改善工程,以提升防洪能力。

優質生活

為了讓市民及遊客可以細味香港多元的文物古蹟項目,享受美麗的海濱及更完善的文化、體育及康樂設施,我們會推動以下的工作。

優化海濱

本屆政府撥出了六十五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及改善海濱設施。在二零二一年,共十三個新海濱場地開放,其中包括灣仔海濱「海岸堤階」,讓市民有更多、更連貫的空間親近維港,亦帶來更多不同形式的親水體驗。來年,我們會延續「先駁通、再優化」的理念,計劃開放九龍城海心公園擴展部分,以及首段位於啟德前跑道區以私人模式發展的海濱長廊等,將維港海濱長廊總長度再延長一公里至二十六公里。

體育發展

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體育發展,自二零一七年起已投放超過六百億元的新資源,加強落實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並增加體育及康樂設施,鼓勵社會各界合作建立熱愛體育的文化。我們於二零一九年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注資六十億元,支持香港體育學院為運動員提供全面支援。我們亦於二零二零年向「香港運動員基金」注資二億五千萬元,鼓勵更多運動員投身全職訓練,以及運動與學業雙軌發展。我很高興香港運動員在過去一年的國際賽事屢獲佳績,亦期望更多年輕人投身體育事業、發揮所長、為港增光。

此外,我們正全力推動啟德體育園項目,預期在明年年底竣工。我們亦積極推行二百億元的「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並落實興建及提升社區體育及康樂設施,同時逐步落實改造由康文署管理的公共遊樂空間的五年計劃。

文化設施

政府在二零一八/一九年度預算案預留二百億元在其後十年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我們計劃在今年申請撥款,推展位於粉嶺的文化中心的主要工程、油麻地戲院第二期建築工程,以及天水圍天業路康樂及文化綜合項目第一期主要工程。

社區演藝計劃

藝術普及能豐富市民的生活質素。我會把康文署的「社區演藝計劃」恆常化,從二零二四/二五年度開始每年增加撥款至二千萬元,讓市民有更多機會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推動藝術融入社區。

文物保育

過去十多年,我們已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提供二十四億元撥款,至今已推展十九個保育歷史建築項目。我們亦通過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協助私人業主妥善維修七十一項歷史建築。我們亦致力提升公眾對保育歷史建築的認識,並支持相關學術研究。

「保育歷史建築基金」自成立以來,資助了不少成功的歷史建築活化項目,如大澳文物酒店、雷生春堂及饒宗頤文化館等。這些活化項目成為地區的亮點,為市民閒來提供好去處,亦提升香港對旅客的吸引力,當中不少更獲得國際文物保育獎項。我建議為基金額外預留十億元,以進一步推動更多文物及歷史建築保育工作。

(圖片來源:饒宗頤文化館)

關愛共融

我們會繼續加強社區和院舍照顧服務及社工服務,支援長者、殘疾人士及兒童,涉及的額外全年開支逾十九億元。

院舍照顧服務方面,我們會恆常化三個試驗計劃,即「安老院舍外展專業服務試驗計劃」、「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及「私營殘疾人士院舍專業外展服務試驗計劃」,並增撥資源,提升「改善買位計劃」下甲二級院舍的質素。

社區照顧方面,我們會恆常化「支援身體機能有輕度缺損的長者試驗計劃」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言語治療服務,協助有需要的長者居家安老。

在新增社福設施方面,我們會在即將落成的古洞北新發展區福利服務綜合大樓設立七間合約院舍;在粉嶺皇后山發展項目新增一間合約院舍,以及在屯門第54區增設長者鄰舍中心、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為區內長者、護老者及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社區支援和訓練服務。

我們亦會把「在學前單位提供社工服務先導計劃」恆常化,及早識別和支援有福利需要的學前兒童及其家庭,並由今年十月起,為接受資助院舍及社區康復服務的殘疾人士提供軟餐,照顧他們的吞嚥問題。

「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推出「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由服務機構招募「社區保姆」,本着鄰里互助精神,為鄰舍提供具彈性的家居日間幼兒照顧服務。為更好地回應社會對日間幼兒照顧服務的殷切需求,政府會檢討計劃的實施模式及成效,包括「社區保姆」培訓認證的需要以及他們的回報水平,從而提升服務質素及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區保姆」的行列。檢討將於明年年中完成。

公共財政

現屆政府任內財政狀況的回顧和展望

本屆政府一直恪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應使則使的公共理財原則,並致力改善公共財政的透明度。憑藉多年來的經濟建設及市民的辛勤努力,本屆政府接任時財政儲備約為九千五百多億元,其後更累積到二零一八/一九年度一萬一千七百億元的歷史新高。充裕的財政儲備使政府可在過去兩年迅速和果斷地增撥資源應對危機,包括成立「防疫抗疫基金」並先後注資共約二千億元,以及在預算案中推出大規模逆周期措施,紓解民困和穩定經濟。雖然政府因此在二零一九/二零至二零二零/二一年度均錄得綜合赤字,但隨着各項措施成效體現,加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深厚底蘊,今年度原先預計繼續出現的綜合赤字扭轉為綜合盈餘,財政儲備預期則會在本屆政府屆滿時,維持約九千四百億元,並於中期預測的五年期間逐步重回一萬億元以上(相當於十六個月的政府開支)。

在增加公共財政的透明度方面,我自二零一九/二零年度起將房屋儲備金回撥至政府帳目內,並在去年宣布將「未來基金」的投資收益陸續反映在經營帳目內,這些舉措都有助外界更全面地掌握政府的財政實力,有助維持金融穩定。

▼政府2月23日公布新年度財政預算案▼

+6

致力維持財政穩健

為回應社會訴求及提升服務,本屆政府在任內大幅提升社福、衞生和教育的經常開支,累計至今年度修訂預算的綜合升幅將超過百分之四十,新增開支接近八百五十億元。鑑於政府經常開支由二零一七/一八年度的三千六百一十八億元升至今年度原來預算的超過五千一百億元,我在去年已強調政府開支要進入整固期,並推出節流計劃,在不影響民生開支的前提下,削減部門經常撥款百分之一。由於削減經常撥款的效果是長期的,因此今年我們不會推行進一步的削減開支計劃,以免疊加效應窒礙部門運作,影響公共服務。不過,我們會繼續審慎考慮涉及經常開支的新項目,並嚴格控制公務員增長,使長遠財政承擔與收入增長相適應。

本屆政府雖然積極推動「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但債券只用於為經認證的綠色項目融資,並明確承諾不會用於經營開支,因此廣受投資者歡迎。發行綠色債券既無損公共財政紀律,又可紓緩政府以現有資源承付資本開支可能出現的財政壓力,亦進一步鞏固外界對公共財政的信心。

增加收入

香港是開放型經濟體,稅基亦較狹窄,政府收入容易受經濟情況影響。要維持穩健的公共財政,除量入為出,確保開支增長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更需要保持經濟發展與活力,並開拓新的增長點以提高收入。

簡單低稅制是香港核心競爭力之一,對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十分重要,亦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落實現屆政府的多項政策目標、提升服務及加大對社會多方面的投資,令公共開支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過去兩年與抗疫有關的開支和紓困措施,亦帶來額外的支出。基於政府收入和支出需要相適應的考慮,在不影響民生的前提下,我們需要採取措施增加收入,盡可能在維持低稅率政策下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我在去年的預算案提出調整股票印花稅率,作為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隨着第五波疫情來襲,企業和市民普遍仍面對相當的財政壓力,考慮到當前的經濟情況,我認為暫時仍不宜調整利得稅及薪俸稅稅率。我們預計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仍會錄得赤字。中期而言,隨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的國際稅務改革方案的推行,在香港落實全球最低稅率可望增加來自利得稅的收入。此外,我亦建議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以體現「能者多付」的原則。我會在後面的章節進一步說明這兩項措施。

在計及新的財政來源後,我們預計政府由二零二三/二四年度起可維持盈餘。

長遠而言,面對人口高齡化,公共開支的壓力難以消減,政府會繼續探討增加收入來源的方式,並於適當時開展深入討論,凝聚共識,以確保公共財政持續穩健,滿足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差餉制度

差餉佔政府收入總額大約百分之三至四。我在去年預算案宣布檢討差餉制度。經檢視後,我建議修改差餉制度如下:

(一)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差餉寬減:政府會繼續因應每年情況,考慮是否提供差餉寬減,以保持有關措施的靈活性。此外,考慮到社會過往關注擁有多個住宅物業的業主在現行差餉寬減安排下可多重受惠,我們建議日後住宅物業的差餉寬減,僅限合資格並且是自然人的業主,就名下一個住宅物業申請寬減。以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差餉寬減上限作為參照,新安排可讓政府於日後推行一次性差餉寬減措施時節省約三十一億元;

(二)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建議應課差餉租值為五十五萬元或以下的住宅物業,差餉一如現時按租值百分之五徵收。應課差餉租值超過五十五萬元的住宅物業,則建議首五十五萬元租值同樣按百分之五徵收差餉,其後二十五萬元租值則按百分之八徵收,超出八十萬元的租值會按百分之十二徵收,以更能反映「能者多付」的原則。預計約四萬二千個住宅物業受影響,佔整體私人住宅物業的總數約百分之二,政府收入每年可增加約七億六千萬元。

上述對差餉制度的修改將牽涉差餉物業估價署資訊科技系統的重大改動,政府會分階段落實上述修改建議,我們會於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內落實住宅物業差餉寬減的建議,繼而會於二零二四/二五年度內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政府稍後會就差餉制度檢討結果、有關建議的細節及落實時間表諮詢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

▼政府2月23日公布新年度財政預算案▼

+2

國際稅務新規定

香港與全球一百三十多個稅務管轄區於去年承諾,落實由經合組織制訂的國際稅務改革方案,以應對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的行為(有關改革方案簡稱「BEPS 2.0」)。BEPS 2.0的全球最低實際稅率只涵蓋營業額至少達七億五千萬歐元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不會影響本港的中小型企業。政府已就如何落實BEPS 2.0,與受影響的企業交流,闡明政府的原則,包括維持香港稅制簡單、明確和具透明度的優勢,保留地域來源徵稅等,以及盡量減輕企業的合規負擔。政府會和有關企業保持溝通,讓它們盡快適應新的稅務規則。

我們打算在今年下半年向立法會提交立法建議,以按照國際共識落實全球最低實際稅率等相關規定。與此同時,我們會考慮由二零二四/二五課稅年度開始向上述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徵收本地最低補足稅,確保它們的實際稅率達致全球最低實際稅率百分之十五的水平,以保障本港的徵稅權。我們粗略估算補足稅每年涉及一百五十億港元。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訂預算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訂預算為六千八百二十七億元,較原來預算高百分之十五點五,即九百一十八億元,主因是地價和利得稅的收入較預期分別多四百三十五億元和三百二十四億元。

政府開支方面,修訂預算為六千九百九十億元,較原來預算低百分之四,即二百八十八億元,主要是由於經營開支較預期低一百八十八億元。

總括來說,我預計二零二一/二二年度盈餘為一百八十九億元。財政儲備在二零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預計為九千四百六十七億元。

公務員編制在今年度落實零增長。部門已通過訂定工作優次、內部調配、精簡程序及提升效率,讓公務員在編制不增長的情況下應付工作量。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財政預算

二零二一年《施政報告》中宣布的主要政策措施,共涉及約一百零四億元經營開支及四十七億元非經營開支,我會在財政上全面配合。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總收入預計為七千一百五十九億元。入息及利得稅預計為二千五百一十一億元,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訂預算上升百分之三點三。以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賣地計劃和土地供應目標為依據,地價收入預算為一千二百億元,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訂預算下跌百分之十五。印花稅收入預算為一千一百三十億元,較二零二一/二二年度修訂預算上升百分之十一點九。

二零二一/二二年度政府整體開支減少百分之十四點四,相對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佔比將由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百分之三十的高峯下降至百分之二十四點四。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整體開支將會上調百分之十五點五至八千零七十三億元。在直至二零二六/二七年度的中期預測這五年期間,公共開支將維持佔本地生產總值平均約百分之二十四點九。

本屆政府的經常開支由二零一七/一八年度的三千六百一十八億元,增至二零二零/二一年度的四千六百七十一億元,增幅近三成,當中用於教育、社會福利和衞生這三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政策範疇約佔百分之五十八。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的經常開支預算中,教育、社會福利和衞生共佔百分之六十,即三千四百一十六億元。其中,衞生的開支增幅最高,較二零一七/一八年度增加超過一倍。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政府將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的目標,以確保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預計在二零二三年三月底,公務員編制約有十九萬七千個職位。

中期財政預測

中期財政預測主要從宏觀角度估算政府的收支和財政情況。就二零二三/二四至二零二六/二七年度而言,中期預測所採納的實質經濟增長率為每年百分之三。

在這期間,政府基本工程開支平均每年會超過一千億元,經常開支除了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預期下跌百分之一點八外,之後年度增長則介乎每年百分之四點一至百分之四點六不等。

地價收入方面,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繼續以過往十五年地價收入佔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水平(即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三點八)計算。我亦假設利得稅和其他稅項收入的增長率,與未來幾年經濟增長率相若。

此外,中期財政預測亦反映了「未來基金」投資收益,以及政府發行綠色債券所得。

基於以上假設和安排,我估計經營帳目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將會錄得赤字,但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可達致盈餘。非經營帳目則在期內五個年度均會錄得盈餘。經營帳目預計除了在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由於本預算案的一次性紓緩措施和防疫抗疫開支導致赤字外,其後年度均為盈餘。上述預測未有計及未來四年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稅及紓緩措施。

預計至二零二七年三月底,財政儲備為一萬零六百四十六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八點九,或十六個月的政府開支。

結語

主席,香港正處於抗疫路上最困難的時刻,我們正面對巨大挑戰。不過,我們也有着強大的力量和支援,只要團結一致,堅定意志、堅強信心、堅決行動,一定能戰勝疫情,困難必然過去。

穩控疫情之後,緊接而來的是推動經濟恢復和中長期加速發展。就此,我們必須立足大局,看清長期趨勢、把握經濟規律、緊抓重點、謀劃長遠,不要被短期的波動所左右。同時,面對百年未見的國際大變局和複雜的外圍環境,我們必須有底線思維,做好部署,防範風險,以鞏固我們的發展路徑和成果。

回歸以來香港經歷幾許風雨,經濟金融大致保持穩定,但過程中折射出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其中經濟發展不平衡、供青年人發揮所長的機會不足、經濟成果分配有待改善等,日後都需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長遠關係到香港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全社會須同心合力破解。

每一個精彩的故事都有曲折的片段,每一個成功的個案都有挫折的鞭策。如果它們當中都有共通點,也許是主人翁都有着堅強而簡單的信念導航。我們深信可把香港建設成一個更公平、公義、關愛、共享的社會。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標誌着香港發展的歷史新起點。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讓香港重回聚焦發展的軌道,開啓一個良政善治的新里程,一個值得我們期待的新發展階段。祖國一直是我們的依靠,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經歷高高低低,國家都是我們堅實的後盾和支持,造就我們的成功故事。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大局中,香港有獨特而無可替代的角色。國家持續穩步向前發展,「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前景亮麗;中國夢裏有我們的香港夢。讓我們攜手同心,以勇氣、智慧、信心和行動,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

多謝!

▼2月22日 當局延長社交距離措施至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