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恐慌|第五波升溫市民急入貨 消委會籲理性:勿一窩蜂搶購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本港疫情嚴峻,連日來日增逾千宗,確診數字尚未見頂,蔬菜及日用品亦供應緊張,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今(13日)在商台《政好星期天》表示,本港正值第五波疫情,面對貨品運輸挑戰,加上市民在抗疫期間增購日用品,導致本港日常用品及食品等價格上升,他呼籲市民理性消費,勿購超逾所需份量,免造成羊群效應,市民一窩蜂搶購,形成社會恐慌。他又提到,港府已獲內地保證,確保會保障内地蔬菜及鮮活食品運輸,籲市民毋須擔心供應問題。

林定國呼籲市民要理性消費。(資料圖片)

日用品及食品價格近月上升 商家減優惠更感「貴咗」

本港日常用品及食品等價格近日上升,消委會主席林定國表示,有留意到日用品及食品價格轉變,尤其是近來一、兩個月「似乎有上升情況」,或與運輸成本及供應相關,消委會遂積極進行調查,並於網上公布相關價格變動。總幹事黃鳳嫺補充指,據機構「網上價格一覽通」數據所示,由去年6月至12月,物品價格升幅放緩,整體錄得增加約2-3%,惟個別產品有上落,且商家減少提供優惠,「所以大家覺得啲嘢貴咗」。

兩大超市上周平均價比1月「貴咗好多」 市民願格價可省10%

她又提到,據兩大超市2月11日與1月平均價對比所見,「事實上啲嘢真係貴咗好多喇」,認為或與供應短缺及運輸挑戰有關,且本港抗疫,「大家都自動入貨」。她建議,如欲「慳錢」勿於同一超市購入所有物品,因消委會上月中曾進行比較,若市民願意「格價」,最少可節省10%,「小數怕長計,一個月起碼去幾次超市,6人家庭,每次慳到成3、4百蚊,咁你乘返4,都慳到成千幾蚊。」她又指,因本港有很多銷售渠道,難言是否有人坐地起價。

跨境貨車未能如常往返中港,本港連日來蔬菜供應緊張,售價飇升。(張浩維攝/資料圖片)

林定國籲無需購買超出需要分量:原本唔緊絀都變緊張

林定國則呼籲,市民要理性消費,「未雨籌謀係好合理」,惟並不需要購買超出需要的分量,否則增供應壓力,「原本唔緊絀嘅都變得緊張」,亦會造成羊群效應,市民一窩蜂搶購,會形成社會恐慌。 他亦提到,政府昨日亦表明已與內地溝通,相信内地蔬菜及鮮活食品供應應不成問題。

疫下電器產品投訴多 外賣平台投訴亦增至逾600宗

林定國又指,去年消委會接獲最多有關電器產品的投訴,「咁多年來其實都無」,當中以家庭電器佔最多,如電視機、吸塵機、冷氣機等,反映市民在疫情下留在家時間增加,對電器需求及要求隨之增加,亦關注家居清潔;網上外賣平台投訴亦見增加,去年接獲約600多宗,「訂咗但送極都唔嚟,原本熱河粉都變凍河粉,變咗一餅嘢,又話送錯地址」;另網絡寬頻使用的投訴亦見增加,「 反映疫情對生活嘅轉變。」

黃鳳嫺:忌抱「貪平」心態

黃鳳嫺又提到,前年網購投訴主要涉及口罩及旅行事務,惟去年則有變,不少涉及購買衣服,包括投訴送貨廷誤或失件等。她提醒,需留意網購平台商譽,忌抱「貪平」心態,因處理網購投訴不容易,部分網購平台會聲稱僅供掛單,著消費者自行向商家追討;另不少消費在社交平台交易,「啲舖頭仔話開就開,話關就關」,且部分採用電子支付,倘是個人對個人則屬私人交易,消委會更難介入理性。

她又指,倘有爭議,消費者應保留資料在手,另大品牌相對較穩陣,亦可參考網上口碑,若遇新網站欲「幫襯」,可先購買較平價貨品,及試用其退款機制,確保其可靠及準時,「就會相對穩陣。」林定國則指,「香港人依家無咩娛樂,手機睇睇吓,就不如買嘢啦」,結果購入未必需要東西,呼籲港人理性消費。

規管美容健身銷售立法擱置  消委會鼓勵政府重啟程序

林定國之後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受到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關係,令規管美容健身銷售的立法過程擱置,盼社會環境及疫情穩定後可繼續立法程序。他表示,消委會正密切跟進情況,只要客觀環境容許,會積極鼓勵當局嘗試重新啟動立法工作,認為新一屆立法會累積很多需要處理的問題,要接受現實,但原則上當然越快越好。

他又指,消委會早前已發布監管海外物業銷售研究報告,認為首階段應規管本港銷售海外物業的物業代理,但如果在處理和監管代理都未能完全解決問題,亦不應排除規管海外發展商。

▼2月12日 旺角信和中心要求進入人士掃瞄安心出行▼

+4

▼2月8日 蔬菜供應緊張售價升▼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