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建築技術「組裝合成」高效工程 冀以科技創新吸引年輕人入行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為解決建造業人手短缺等問題,政府近年大力推行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希望藉此提高建築效率,應對建築業人手需求日增及工程量加大等問題。不過,其實除了較多人談論的組裝合成法,近年亦出現不同類型、有助加快工程進度的建築方法,部分靈活度更高,適用於不同建築物之上,除減省人手,這類先進技術更有助吸引年輕人入行,減緩建造從業人員老化問題。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除了組裝合成法(MiC),「可供製造和裝配的設計」技術(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簡稱DfMA)亦是建築界不時使用的建築方法之一,卻經常容易被人與組裝合成法混為一談。其實MiC是DfMA的一種,前者採用「先裝後嵌」的概念,將建築物分成多個獨立單元,不同的預製組件俗稱為「盒仔」,一般會在廠房完成人手較密集和需時較長的工序,再將「盒仔」運往工地裝嵌,如「砌積木」般疊起。

至於DfMA技術則已存在多年,即在設計階段已考慮將建築物分為不同組件,在工地外工廠進行製作後,再運至地盤裝嵌,以降低成本和減少現場施工程序。以公屋單位為例,承建商會在廠房先製作好牆身及地面等組件,並預留扎鐵連接位置,再到地盤將不同組件合併或組裝,而若設計上合適,則會預製成一個個「盒仔」,那則是採用了組裝合成法。一般重複性較強的單位才會採用組裝合成法,如過渡性房屋等。

另一可減省成本的建築方法為「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即連同機房設施作組裝合成,將整個機電設施分成多個組件,並在廠房已接駁好喉管等設施,工人只需在工地現場進行接駁便可使用,減省工序之餘,亦可將這些較複雜的喉管或機電設施的安裝工序於工廠進行,減少出錯重造的機會。

不少香港機電工程商於建築工程中的機電項目已經採用了此方法,如有大型數據中心項目逾六成機電設備組件及逾七成設施結構由預製組件組裝而成。這方法為工程帶來極大效益,縮短三成施工時間,更可避免工程期執行協調問題,而焊接工作在工地外完成亦令潛在火災威脅下降,更給予工程人員更舒適工作環境,令工程能高質及迅速地完成。

政府在2016及17年施政報告曾宣布預留接近五千億元的專款推行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興建大型急症全科醫院及重建或擴建多間現有公立醫院等。工程浩大,加上新發展區及鐵路項目,增加了業界整體人手需求,這些建築新技術可節省工程成本、提高效益,更令工作環境變得更安全和潔淨。除已建成的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亦有其他興建中的醫院加入使用了MiC及MiMEP技術施工,期望技術發展可更成熟,藉此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這些電腦新技術,如 BIM 等對年青人來說並不枯燥乏味,更有機會令工作變成電競遊戲一樣有趣,相信亦會令他們對傳統工程行業大大改觀,並提高工作熱情。行業需持續加入新血,才能繼續推進香港成為以創新先進科技為本、提供高效高質建築工程的國際城市。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