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全屋大掃除 小心洗出主婦手 勿信偏方延誤治療

撰文:鍾麗霞 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快到年廿八、洗邋遢的日子,大家記得大掃除時,要做足保護雙手措施,避免皮膚因過度接觸清潔劑或化學品而染上「主婦手」這種接觸刺激性皮膚炎,引起痕癢及龜裂,甚至會因皮膚破損而導致細菌感染。治療主婦手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依從指示使用類固醇藥膏,便能有效消除炎症,最重要是避免使用偏方,以免拖延病情。
撰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董、皮膚科專科林嘉雯醫生

主婦手主要經接觸化學物質而引起,常見於手掌部位,但沒有傳染性,成因主要是雙手經常沾水及長期接觸肥皂、洗衣粉等清潔劑或化學物品,缺乏護理之下,導致手部痕癢、乾燥及紅腫,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絕對不容忽視。

皮膚破損增感染風險

別以為這種皮膚病是女士「專利」,不少個案與本身職業需要接觸水或化學物有關,例如廚師、髮型師、護士、清潔工人、美容師、經常接觸金屬或化學製品人士,如果未有適當地佩戴手套,長遠也可能患上主婦手;加上近年疫情關係,市民養成經常洗手習慣,若然事後沒有適當護理皮膚,久而久之亦有機會出現「洗到爛」的情況。

發病初期,保護皮膚表層油脂會脫落,導致水份流失及皮膚變得乾燥。隨著皮膚對外來刺激物抵抗力減弱、指尖、指腹位置會呈現龜裂、指紋消失及有蠟質光澤,並會蔓延至手掌。病情嚴重時,手部皮膚更會裂開引致疼痛,甚至有機會因皮膚破損而被細菌入侵,引起感染及其他併發症。

市民歲晚家居大掃除要小心護手。(資料圖片)

病向淺中醫從來是治療的關鍵,可惜部份患者對此症有所誤解,以為主婦手具有傳染性,會嘗試使用偏方,例如用醋消毒雙手,然而用醋浸手有機會進一步刺激皮膚。其實,病情輕微時,只要避免接觸刺激物,勤塗護膚便可,建議使用無色素、無香料、酸鹼值低於七的護膚用品,減低對皮膚的刺激。

忌信偏方以免惡化病情惡化

當病情轉趨嚴重,例如手部皮膚龜裂、持續出現紅腫、潰爛,便應早求醫。處方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口服抗生素,有助消炎及止痕,惟患者必須留意,應按醫生指示使用相關藥物,務求盡早抑制炎症,拖延病情或自行停藥,有機會延長療程及使副作用增加。此外,患者應免自行購買藥物處理傷口,以免因錯誤劑量或長期使用,導致皮膚萎縮及微絲血管增生等副作用。

要預防主婦手,只需簡單準備及護理,便能防患未然。首先,盡量減少接觸水、肥皂及清潔劑等化學物品,必要時佩戴手套保護皮膚,特別是上述提及過的高風險職業;濕水後應盡快抹乾雙手及塗抹補濕用品。不論男女老幼,日常也要適時塗潤膚膏,並且避免搔抓皮膚,以免皮膚破損,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預防主婦手小貼士:

-洗碗、洗車或做家務時,應戴上棉質手套先,然後再戴上防水的膠手套

-避免接觸皮膚的刺激物或致敏原,如洗潔劑及染髮劑

-洗手後盡快塗上潤膚膏護手

-選用酸鹼值低於7、無香料及無色素的洗護用品

-潤膚膏應塗薄薄一層,有需要時再補塗,以免塗太厚皮膚無法吸收

「01醫務所」與香港皮膚健康基金合作,隔周六刊登由醫護撰寫的醫健文章。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成立於2016年,為本地非牟利慈善團體,由多名專業醫護人員組成,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及宣傳推廣活動,並提供義診服務及藥物資助計劃。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致力於提高大眾對皮膚健康的關注,糾正社會對皮膚病的誤解。藉著線上及線下的資訊平台,望能加深普羅市民對皮膚科疾病的認識,以及成為醫護人員的橋樑,加強專業溝通及交流。香港皮膚健康基金不問病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種族,務求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各種支援,減輕他們對病患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