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調查發現家庭月入超過4萬元 應對「疫境」能力較高
香港大學醫學院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疫情下應對困境的能力、家庭幸福與創新家庭服務關係」為主題調查。結果發現,近五成四受訪者表示,對家庭應對困境的能力屬高水平,當中較年長(即55至64歲及65歲以上群組)、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收入較高(即家庭月入超過4萬元)的受訪者,在應對困境能力亦較高。
計劃研究員、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副教授王文炳估計,年紀較大的人士,所面對過的困境較多,例如曾面對過沙士疫情等, 變相在今次疫情下「有經驗知道點應對」;加上疫情下部分年輕人可能正在上學或剛就業,所面對的困境和打擊亦會較大。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8年開展為期四年的「賽馬會智家樂計劃」,協助26所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綜合服務中心,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家庭服務。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為計劃下的合作院校,團隊於今年2月至3月期間,以「疫情下應對困境的能力、家庭幸福與創新家庭服務關係」為主題作研究。
女性、年長者,高收入面對困境能力較高
調查由港大醫學院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以固網電話、手提電話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訪問共7,438人。調查結果發現,近五成四受訪者表示,對家庭應困境的能力屬高水平,即10分有7至10分,其中女性家庭受訪者表示自己應對困境能力高。除了性別因素外,較年長(即55至64歲及65歲以上群組)及教育程度較高及家庭收入較高的受訪者,在應對困境能力亦較高。研究有六成半受訪者的家庭月入超過4萬元,他們認為有較高能力面對困境,出現焦慮和抑鬱症狀的比率會較低。
年長人士經驗多 王文炳:曾應對沙士
計劃研究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副教授王文炳指出,家庭應對困境能力與負面情緒有直接關係,應對能力較高的受訪者,受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的困擾比率較低,相對地家長有更高的快樂及溝通指數。
王文炳估計,年紀較大的人士,所面對過的困境較多,例如曾面對過沙士疫情等, 變相在今次疫情下「有經驗知道點應對」,加上疫情下部分年輕人可能正在上學或剛就業,所面對的困境和打擊亦會較大。
年輕雙職家庭疫下支援減困難更大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紅磡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中心主任曾雁東指,疫情下對不少家庭影響大,部分家庭可能因為經濟、工作上的問題,所引致的壓力影響家庭和諧。他續指出,學校停課更令家長和小朋友出現「困獸鬥,喺屋企現真章」,出現管教困難。
他舉例,部分年輕核心家庭,即育有剛出生小朋友的父母,受疫情影響,家庭得到的支援相對減少,情況在雙職家庭更明顯。
林大慶:應多推網上家庭支援服務
調查又發現,應對家庭困境能力較低或中水平人士,較接受使用網上家庭服務,其中有近四成人認為網上服務時間更有彈性,亦有逾三成人分別認為網上服務可以隱藏真正身分及有人為其提供專業輔導。
研究員之一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林大慶指,應多為家庭應對困境能力較低的群組提供更多網上家庭服務,特別是集中於情緒管理和壓力管理,尤其針對年輕組別受訪者及低家庭收入人士。林又指,「低收入朋友上網困難大家好清楚」,建議他們可提供免費上網的服務中心,利用網上資源「幫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