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中醫院採組裝合成建病房成首例 政府研放寛豁免樓面面積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港府近年大力推動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樓高9層的將軍澳中醫院成為先導計劃之一,負責計劃的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張萃麟形容,該間醫院是全世界首推的MiC醫院,當中最大的挑戰是,病房、手術室和診症室等,重複性遠較住宅低,構成挑戰,惟承建商最終亦構思了超過7個種不同類別的房型,形容很鼓舞,是用盡了MiC技術。
建築署署長何永賢亦表示,會繼續嘗試在不同項目採用MiC技術,惟市民對有關技術不了解,亦較抗拒鋼製組件,相信需要適應期才能在私樓採用有關技術,但她表示,新界開始有廠房自行研發「機電合成建築法」的組件,早前亦已前往參觀,樂見港廠積極推廣MiC技術。

建築署署長何永賢表示,目前已在職員宿舍、學生宿舍、安老院舍、醫院和臨時街市等採用MiC技術,「可以做嘅都會去試」,希望可以帶來突破,冀增加每個項目採用MiC的比例,亦希望更多私營企業可參考現時成功的例子,採用MiC技術建屋。她續指,本港現時亦開始有廠商研發「機電合成建築法」的組件,相信日後會有更多項目採用MiC技術。

政府前年公布,豁免MiC樓宇6%總樓面面積,惟截至今年8月,屋宇署僅接獲14宗相關樓面面積寬減申請,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認為,地產商在興建建築物時有許多考量,市場亦需時適應,相估日後會有愈來愈多私樓採用MiC技術。他又透露,政府正檢視有關地積比寬減的百分比,預料很快會有消息出爐。

位於百勝角路的將軍澳中醫院,6月開始施工,將會提供400張病床。張萃麟表示,醫院涉及多個不多大小的病房、診症室、護士室等,每一層組件的重複性遠較住宅低,設計時亦要預留彈性,配合日後中醫行業的發展,形容挑戰很大。因此,當局在標書制定了4個條件,包括標準化組件、避免雙層樓面版、預留空間彈性,以及要準備「偷輕」組件的重量。

她續指,承建商均衝破了原定的7種房間要求,在同一組件下設計了儲物櫃室、手術室、機電房等,形容很鼓舞,是用盡了MiC技術,成為突破。另外,醫院樓底一般較住宅項目高,今次中醫院的樓底則達4.5米,在運輸上亦構成挑戰,最終的方案,是將一層的組件一開為二,在工地後才合體,中醫院預料最快2025年第2季便可落成。

+9

另外,樓高21層的香港大學黃竹坑學生宿舍亦採用了MiC技術,部分組件已運抵本港,在流浮山的棕地嘗試組裝,日後便會將有關組件拆下,移送到黃竹坑地盤。港大物業處處長譚景良表示,組件出廠時已包含所有傢俬,連窗簾和蚊網等亦已裝好,工地現場只需將組件合併,「唯一要做就係中間嗰塊,連棚架都慳返」,他大讚MiC「快、靚、正、平」,預料整個造價減少近1億元,至11.5億元,減幅約8%,而工程可加快半年,最快可於明年底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