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前瞻】5年為庫房進賬逾720億 樓市辣招稅「撤招」機會微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周三(22日)出爐,回顧過去五年多,政府為遏抑樓市,先後於2010年及2013年期間實施三項物業印花稅,連串「辣招」致令物業交投量大減,但卻連續多年為庫房帶來巨額收入,迄今辣招稅涉及款項逾723億元。
受惠過去大半年一手新盤熾熱,據《香港01》初步統計, 2016-17年度辣招稅稅收有逾226億元,金額足夠政府興建2.5萬伙公屋單位有餘。辣招稅成庫房重要稅收來源之一,資源更大可投放至支援公營房屋市場發展,無論樓市日後轉勢與否,市場期待的「撤招」空間微乎其微。

辣招稅收入雖不至年年遞增,但過去3年平均每年有逾200億元進賬。(資料圖片)

辣招稅佔整體印花稅收入逾半

為打擊炒賣及於供應趕上前穩定樓市,政府於2010年11月首度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後梁振英出任特首後數月、即2012年10月,再推出加強版SSD及買家印花稅(BSD);至2013年2月又推出雙倍從價印花稅(DSD),樓市升勢未遏,政府去年11月再為DSD「加辣」。

綜合稅務局數字,自2011年7月起計,(《2011年印花稅(修訂)條例》在2011年6月30日刊憲,印花稅署於2011年7月起才開始向包括在2011年7月以前出售而須繳付「額外印花稅」的住宅物業轉讓收取「額外印花稅」),三項辣招稅的稅收合共涉款達723億元。其中 SSD、BSD及DSD三項稅收迄今分別累積錄得12.9億、236.5億及473.8億元。

逾200億元的辣招稅收入,足夠應付一年公營房屋建屋開支。(資料圖片)

據立法會資料研究組文件顯示, 2016/17財政年度(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印花稅預算收入為500億元,而同期(截至2017年1月份止)單計三項辣招稅的稅收已分別暫錄約2.1億、59億及165億元,即合共涉約226億元,如連同尚未計算的2月及3月份稅收,相關稅收相信可超越230億元,換言之,辣招稅佔整體印花稅收入約一半,佔庫房收入亦有一個相當的比重。

一年辣招稅夠建2.5萬公屋

200億元稅收不單止足夠應付沙中線的超支金額,若以新近每個公屋單位平均建築成本87萬元計,該筆巨額稅收足夠支付興建2.5萬伙公屋單位;又或足夠興建2.1萬伙建築成本約值107萬元的居屋單位,較未來5年平均每年1.89萬伙公營房屋落成量為多,一年辣招稅稅收可完全滿足一年公營房屋單位建屋量的開支。

撤招失逾百億元稅收

政府去年11月推出加強版DSD,令不少投資者卻步或轉以首置名義入市避稅,根據土地註冊處,今年1月一、二手買賣合約宗數為3,286宗,按月跌7%,買賣金額則按月跌16%至274億元,相關稅收增長料減慢。

不過,安永金融服務稅務合伙人何耀波認為,「加辣」對稅收或多或少有影響,但措施尚未通過立法程序,故未必在是次財政預算案的稅項收入上反映。但他認為,資金因「加辣」而轉流向工商物業、加上中資續流入本港,料可抵銷「加辣」的影響。

他估計,今年度整體物業印花稅收入會達600億元,較原先估計多出100億元。

樓市辣招過往被官員形容為「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亦曾強調,會在「適當時間考慮撤招」,姑勿論日後樓市走向如何、及「撤招」對樓市而言孰好孰壞,辣招稅已成為政府的其中一項稅收來源,雖然收入屬一次性且銀碼相對波動,但每年均有一定的進賬,政府可考慮定下較低金額作經常收入,以應付經常開支。倘若逐步撤招,政府需要從其他範疇填補此200多億元的收入,將會是一項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