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手繪圖則變身電腦繪圖 少了個性的圖則卻添靈活性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為提高建造工程業生產力,近年政府在本港建築業積極提倡使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簡稱BIM)技術,令建築速度和效能都有所提升。BIM技術的應用可算是建造業界史上第2個巨大轉變,至於首次重大變遷發生於何時?筆者認為可數8、90年代時,建築業界逐漸由人手繪圖改為使用電腦圖則的年代。
記得當年手畫圖則幅幅都充滿「個性」,單從線條粗幼、畫功及字體等已能辨認出圖則出自何人手筆。至電腦繪圖普及,雖然圖則缺少了「人情味」,但技術有助將較為複雜的醫院設施圖則輕易配置拼合起來,亦為業界在工程設計及施工等帶來更大方便。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要細數建業界繪圖技術的轉變,不得不提70、80年代時,工程界尚未引入電腦系統作繪圖,建築工程圖則均以人手一「針」一線勾畫。筆者記得,在80年代初入行時,不少建築師、工程師或繪圖員均會利用針筆或鉛筆繪圖,當中以針筆難度較高,相對美觀,可是若一旦出錯,修改時所需功夫較多。

昔日的圖則亦份外有「個性」,因為不少繪圖員均以練得一手秀麗字體為傲,甚至行內人可單靠圖則的線條粗幼、畫功及文字等,辨認出圖則出自哪一位「大師」手筆。

任職工程師的筆者亦曾經歷手繪圖則的年代,甚至早在中學時期已接觸機械繪圖,不時拿著長長的繪圖T尺上學去。就讀工業中學的筆者,中五會考時報考機械繪圖科目,結果獲得最高的A等成績,是當年校內在該科目成績最好的一人。記得該學科試題考核學生利用平面圖繪畫出立體圖像的能力,例如需將不同機械配件的個別圖樣以手繪組裝完成品作圖表達出來等。

筆者考獲佳績,除了靠堅持及苦讀,亦與成長環境有莫大關係。筆者父親在60年左右在本港營運一間紙杯工廠,筆者自小已不時往工廠跑,經常目睹女工們製作紙杯,將一張展開扇形的紙樣黏合,加入圓形紙底部作組裝,成為一般人常用的紙杯模樣,亦親眼見證工廠轉型至非人手自動化製杯,耳濡目染下筆者逐漸培養對機械工程的興趣。但今天時而勢易,學生們上課時已毋須學習手繪機械製圖,拿著T尺上學去的情景也許已不復見,但相信使用過T尺及圓規手繪製圖的資深工程從業員,這輩仍對這一課回味無窮。

至80、90年代,工程界逐漸引入電腦繪圖,越資深的繪圖員越難適應新轉變,即使當年屬年輕工程師的筆者亦花了頗長時間才能克服種種困難,主要因為當年電腦應用未算普及,工作間未能做到一人一電腦,能懂得電腦相關繪圖程式的人員不多,故最初使用電腦繪圖所花的時間比手繪圖則還要長,甚至部分老師傅特別抗拒轉變,在新科技應用下,多年來練成的一手好字體及畫功彷彿再無用武之地。

不過,將電腦繪圖用於較複雜和有不同屋宇裝備,包括水、電及冷等設施的醫院大樓圖則,則令不同種類設施圖則能輕易被整合及調教,究竟具體有何優勝之處?下文再談。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