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體式空調手術室變身智能化醫院 內地醫院科技廿年間飛躍式進步
以往中國大陸的醫院設施總予人較為落後的感覺,但隨著時代發展及經濟起飛,加上經歷不同傳染疾病的衝擊與考驗,國內不少大型醫院已達至國際級水平,甚至在智能科技運用上已超越本港。回想二十多年前筆者首次到訪國內交流,當時重點醫院的手術室仍未有潔淨空調系統,到今日不少醫院發展已智能化,那種「飛躍式」進步實在令人驚嘆。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筆者早於1981年已首次到訪中國大陸,那是大學畢業後首次參加內地交流團了解中國的發展,記得足足花了72小時乘坐硬卧火車才到達北京,幸好當年還年輕力壯,承受得了旅途顛簸。但數到首次以工程師身份赴當地交流,已是1996年回歸前夕到大陸參與醫療建築工程設施論壇。
記得當年的學術會議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禮堂舉行,幾乎全國各地的醫療工程專家均聚集於此,更特別邀請了港澳業界參與。筆者當年隨團參觀屬內地數一數二級數的北京天壇醫院,到訪醫院手術室等。回想昔日的設施和標準,實在與國際水平有落差,即使屬重點級、專注於腦外科治療的天壇醫院,手術室亦未有潔淨空調,僅以分體式冷氣機作為通風系統,相信當時因礙於經濟條件等因素,標準有待改善。
隨著社會環境改善,中國大陸醫院在之後的5至10年間已有急劇變化,部分大型醫院的設施已與本港水平看齊。筆者在沙士爆發後,亦有到當地分享經驗,交流及提供意見給予國內業界,怎樣去設計及建成完善的高規格隔離病房,以應對及控制大型傳染病爆發。
往後幾乎每年均會到中國大陸參與學術論壇及獲邀就醫院工程設計發表報告的筆者,普通話溝通能力亦在十多二十年間由「十分普通級」,躍升至可進行論壇報告的「進階級」,當然仍有不少進步空間。
至2000年,中國大陸醫院逐漸引入不少先進儀器,如電腦斷層掃描儀器(CT scan)及磁力共振檢查儀器(MRI Scan)等,但筆者認為設施雖然大有改進,卻未能做到「形神俱似」,如在醫院後勤營運上仍有需要向外取經的空間。
至今時今日,中國隨著智能技術廣泛運用,醫院設施亦已高速地達至智能化,如利用人面辨識技術結合醫療卡使用,病人進入醫院後,毋須登記已可被辨識身份,安排問診等程序,甚至配藥及取藥等亦全自動化。上海更在數年前建成質子重離子醫療設施中心,專門治療癌症患者,步伐比香港還要快。
不過,香港的智能化系統亦正在加強及逐漸普及,如當病人完成X光和電腦掃描造影等放射檢查後,數碼圖像會自動上載至儲存庫,當專科醫生需要某一張底片時,毋需靠職員從無數硬式底片中尋找相關底片再送至醫生手上。現時已全由電腦系統自動傳送,更安全和方便,醫院同事不用擔心找錯底片、入錯袋及送錯病房,不但省時,更避免了人為失誤的風險。
公立醫院在醫療、藥物及後勤系統上雖然已逐漸以智能系統取代人手程序,但仍有需要在公開資訊和保護個人私隱兩方面取得平衡,本地研發醫療相關科技的初創企業亦竭力開發相應的應用平台。事實上,發展智慧型醫院與政府推動智慧城市目標一致,而剛剛新鮮出台的香港健康碼相信亦會成為香港建構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大眾現正期待正式「通關」時可以暢順運作。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